7月,对于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来讲是个特殊的月份。许多同学在这个月走上了工作岗位。有的还奔波在考研、应聘、创业的路上,但是,“学生证”已经换成了“校友证”。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四年大学时光已经结束了。
离开了大学校园、吃过了“散伙饭”,许多毕业生对母校的眷恋反而更加浓烈。已经或即将成为“社会人”,让他们能更清晰地梳理自己在毕业前的那段时光——有留恋,有伤感,有憧憬,有期盼……相信种种情感与回忆会永远留在毕业生的心中;而学校留给毕业生的精神养分,将继续陪伴着他们以后的成长之路……
正如文中所述,毕业不是一场混合着酒精与伤感的“散伙饭”。对母校、对同学、对未来,毕业生有更多的东西去珍惜、去反思、去渴望。
明年,对毕业生,我们或许也能做得更多。
●记者调查
毕业生需要怎样的“送别”
毕业生眼中的“送别”——
毕业不是一场混着酒精和伤感的“散伙饭”
今年大学毕业的原豪,4月份就找好了工作。离毕业还有两个月的时间,他去了湖南、安徽旅游;到外地看望同学;在学校的日子里,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则是——聚餐。
“那段日子,相熟的同学碰到一起就开吃。”原豪回忆。吃饭、喝酒、谈大学生活、谈未来,常常是有人喝醉了,这顿饭才算结束。
同是今年毕业的李玺有相同的感受。他觉得,即将离校的大学生既有对母校的眷恋、伤感,又有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有的可能还有一点茫然、一点焦虑……这些复杂的情感,似乎都在一次次与同学的聚餐中宣泄、释放。“毕业时节的聚餐可不仅仅是‘吃’,它是一种对学生时代和校园生活的特殊告别。”李玺说。
最后一顿的“散伙饭”,让这种情感达到了高潮。河大毕业生李东慧告诉记者,席间同学们一起唱《朋友》、一起唱校歌,很多女同学后来都哭了,平时嘻嘻哈哈的男同学则拥抱在了一起,互道珍重……
可李东慧不觉得,毕业就是这一顿顿混着酒精和伤感的“散伙饭”。至少对他来说,毕业前要做的事很多。
“毕业前觉得母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美。”李东慧说。他和几个同学穿着学校发的学士服,一有空就跑到学校的各个地方照相,想借此留住最后的大学时光。
而最让李东慧感慨的,是毕业典礼上同学们的着装。以往不修边幅的男同学都打了领带,而且,没有人通知,大家都戴上了校徽——他知道,寝室里有同学前一晚翻箱倒柜折腾了半夜,就为找这个“小东西”。
“平时大家不怎么戴校徽,觉得没必要。有的压了箱底。可毕业前夜,好像大家都发现了校徽的意义。”
正是这一个个的小细节让李东慧坚信,比起喝醉、伤感、通宵打牌、无所事事,很多毕业生对母校、对同学、对未来,有更多的东西愿意珍惜、渴望珍惜。
河科大的耿长青,用镜头记录了同学们在毕业典礼上被校长“拨穗”的瞬间。校领导将毕业生学士帽上的穗子由右边拨到左边,标志着你“大学毕业了,即将走向社会”,这一被称为“大学生成人礼”的仪式,让许多大学生都激动难抑。以往,在学校记者团的耿长青也参加过毕业典礼的拍照工作,但这次作为毕业生的他感觉特别不一样。“拍的是同学们,但就像拍的是我自己。”耿长青知道,镜头中的很多同学,都会像他一样,永远铭记大学时代的这场毕业典礼。
“散伙饭”的第二天,李东慧就目送同寝室的好友上了火车。没过几天,寝室里的6个人已各奔东西。但他们约定,无论人在哪儿,每年都要聚会一次。他们相信,虽然吃了“散伙饭”,同窗的情谊不会“散”,大学时代的美好回忆,永存心间。
毕业生期待的“送别”——
“我特别期望和校长握手道别”
同往年一样,毕业生离校前的一个月,是河大文学院副书记杨彩云最忙的时候。“在此之前,可能很多大四学生都在外面忙着找工作、应聘、面试,但最后的一个月,我们要求他们尽量回到学校。”杨彩云说。
这样要求,是因为学校为即将离校的毕业生准备了一系列的活动。以杨彩云所在的文学院为例,有年级间的乒乓球、篮球友谊赛;有师生交流座谈会;有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的系列讲座。老师会借机叮嘱有贷款的学生:离校了,别忘了每年的12月10日前给银行还利息,免得影响信用记录!
记者采访中得知,虽然校情不同,但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往往是高校贯穿于毕业生工作中的重要主题。让毕业生文明、有序离校;让毕业生留下对母校更美好的回忆、做好对走向社会更充分的准备,也许是母校送别毕业生的最好“礼物”。
毕业生动情于这样的送别。但是,他们期待的还不止如此。
采访中,不止一个毕业生表达了这样一个愿望——如果能和校长来一次近距离接触多好啊;甚至,能和校长握手道别。
这其中的一些毕业生,大学四年除了开大会,就只在毕业典礼上见过校长。有幸被校长“拨穗”的只是其中一些优秀的学生代表,那些学业不怎么突出的毕业生,就此错过了和校长亲近的机会。
有毕业生举出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的例子。这位校长连续数年在毕业典礼上给所有毕业生“拨穗”、握手,每年都会握到手肿,需要抹药、按摩的程度。但他坚持年年如此。今年,他差不多和1.6万名毕业生握手留影。他认为,“作为一校之长,平时很少有机会和同学们直接接触和沟通。跟他们道别是应该的。”在仪式现场,很多同学都情不自禁地拥抱了黄校长,而黄校长说,听到学生在自己耳边说“我爱中大”,很开心。
“我也想握握校长的手,聆听他的教诲,向他讲述对母校的眷恋和感谢。可惜,没有这样的机会。”一位姓李的毕业生说。他说他们同学都很渴望和一校之长交流的机会。毕业前,辅导员经常检查寝室,同学们为此感慨:“啥时校长也到咱寝室转一圈?”
这位姓李的毕业生盼望着高校的校长平时能“拨冗”杂务,更亲近自己的学生。这也有利于凝聚毕业生对母校的向心力。
毕业生刘文文期待,能更多点与老师交流的机会。他所在的专业经常一百多人一起上大课,课上完,老师转身就走了。四年下来,好几位老师都叫不出刘文文的名字。“我的专业学得也不好。”刘文文坦承,学公共事业管理的他对本专业没兴趣,也缺乏老师的指点、引导,于是在大一下学期便开始自学历史,这次考研报的也是历史学的研究生。
“虽然如此,该毕业了,我也希望老师能抽空坐下来,给我们讲讲人生的道理,指点一下以后的路途。”刘文文说。大学师生间缺乏交流,是他感到的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他的四年大学生活因此总有点茫然与浮躁,在求职和考研问题上遇到的难题与困惑,也不知向谁倾诉。
毕业生能给“学弟学妹”什么——
“想跟学弟学妹分享经验和教训”
耿长青毕业前的日子很有“成就感”。在他的倡议和组织下,学院里12名找工作比较成功和考研的人,分别给大三和大一的学弟学妹们作了两场报告会。
会上,这12个人“现身说法”,谈找工作和考研的感受、心得。其中有考研失利、心存顾虑的人,后来也受到感召走上台去,向大家讲述自己失利的教训,告诫大家考研的注意事项……
第一场报告会面向的是学院大三学生。当时有500多人到场,气氛非常热烈,不时地响起掌声。后来,又有了对大一学生的第二场报告会。
“特别是对大一学生的报告会,他们的提问让我深切地感到,一些学生对怎样度过大学时光、大学里要学什么、将来做什么都没有清晰的思路,也缺乏可行的职业规划。”耿长青说。他同时感到,这些学弟学妹们很期盼与他们之间的交流、互动。
“毕竟我们这种行为有些自发的性质。”耿长青说,他期望以后能从学校或学院层面多组织一些这样的交流、演讲活动,让学弟学妹们能更好地开阔眼界、理清思路、少走弯路。
李东慧有相同的看法与建议。而且,临近毕业前,他和几个要好的同学,一起把书捐给了大一大二的学弟学妹们。
“毕业前,总想给学弟学妹们做些什么。以前用不着的书都卖了。后来我们想,大学生中一些家庭并不宽裕,如果毕业生能把书捐给他们,也许能帮他们减轻点负担。”李东慧觉得,这也是对母校四年培育之恩的一种“报答”。⑤6
●对话大学校长
访谈对象:郑州轻工业学院院长剧乂文
访谈主题:
“毕业季”,最想对毕业生说什么
记者:最近,几所著名大学的校长在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和社会的关注,展现了大学校长的新形象。你觉得一个优秀的大学校长的标准是什么?你希望在学生心目中是怎样的校长?
剧乂文:总理在北大与青年学生座谈时强调:“大学应由懂教育的人来办,这是最重要的。”对此我深有同感。我觉得,一个优秀大学校长首先应该是一个教育专家。大学是一个学术圣地、知识殿堂,所以一个优秀大学校长也应该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同时,要推动一所大学的科学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一个优秀大学校长还应该是一个管理家和改革家。
对学生来讲,一个好的校长应该是一个正直、善良、真诚、执著,有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的人,应当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向导、学业上的导师、生活上的朋友,这也是我的信念和追求。在毕业典礼这个重要时刻,我会把浓浓师生情、殷殷关爱心表达在对毕业生的嘱托、勉励、告诫之中。最近三年,根据社会关注的热点和学生的特点,我分别以“责任、坚毅、团结”,“志存高远、追求卓越”,“自强不息、持之以恒”为主题,对毕业生提出殷切希望和美好祝愿。
记者:毕业生就要走向社会了,作为校长,最想对他们说什么?
剧乂文: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看到一届又一届毕业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报效祖国,我衷心地高兴。这里我想对他们说:一是要尽快转变角色,融入社会,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积极的进取心迎接一切困难和挑战;二是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抛弃、不放弃,在逆境中不气馁,在顺境中不骄傲;三是善于学习,勇于创新,向社会学习、向先进学习、向实践学习,不断提升业务素质和竞争力;四是学会感恩,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国家、学校和父母的培养、支持。
记者:六七月份是毕业生离校的时节,七月更是许多大学生告别大学生活、成为“社会人”的重要节点。你觉得学校应该怎样送别毕业生?在毕业生文明离校方面有何举措?
剧乂文:每个学校校情不同,在毕业生离校方面所做的工作也不尽相同。近年来,我校通过评选十佳毕业生,召开不同层次的毕业生座谈会,举办优秀校友报告会等一系列活动送别毕业生,强化了毕业生的爱校情结和社会责任。
在毕业生文明离校方面,我们强调做到8个字:管理、教育、氛围、服务。一是加强管理,确保毕业生文明、安全、有序、顺利离校;二是加强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将个人发展与祖国需要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成才观和价值观;三是营造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为毕业生文明离校营造良好的氛围;四是做好服务,学校各部门齐心协力、热情服务,保证毕业生离校各项工作有序、顺畅开展。
记者:你希望学校的毕业生在社会上成为什么样的人?担任什么样的社会责任和角色?
剧乂文:不可能每个大学生到社会上都能成为“精英”。但我希望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操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胜任自己本职工作的专业水平和能力,成为所从事行业的中坚力量和领军人物。建校以来,我校共培养了8万余名毕业生,他们在社会各界和许多行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和好评,有的成为专家学者,有的成为领导干部,有的成为企业精英,这是我作为校长最感欣慰和自豪的。
记者:由毕业生谈到“就业”话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当前全社会关心的焦点和热点,你觉得如何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
剧乂文: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需要政府、社会和学校三方面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我认为就大学来讲,就是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我校大力实施“一把手工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工程”、“就业服务工程”、“毕业生思想教育工程”等四项工程,持续稳定地促进了学校毕业生充分就业。近年来,我们学校的总体就业率均在98%以上,位居高校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