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趟东营之行里,感觉到了南北方强烈的差异性。我从小生活在福州的沿海农村,无论是福州的亚热带季风性气候还是以常绿阔叶林为主的树木,都与东营有着巨大的差别。
我的家乡福州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形,耕地稀少,土地贫瘠,并不适合种植粮食。在福州农村,几乎很少能看见成片的田地。然而初到东营,就被东营大片大片的田野吸引住了,青涩的风吹拂着麦田,激起层层的麦浪,仿佛置身于绿色的海洋里。诚然东营是由黄河淤泥常年堆积而成,地势较为平坦,接近于平原地形,虽然土地盐碱化较高,但是无论是土地质量还是数量,都胜于福州一筹。
即使先天条件不足,这两个城市也都是幸运的。东营借助胜利油田建立地级市,迅速发展起来。而福州成为了首批十三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成为改革试点的风口浪尖。东营资源型城市与福州开放型城市的不同定位,注定了彼此农村发展的分道扬镳。
东营胜利油田得益于国家的扶持,以及产业集聚效应,使得东营市迅速发展,却并未给农村带来太大的改变。农村依旧处于耕作和养殖为主的传统农业生产,而大量剩余劳动力选择进城务工。或许农村的生活水平提升,然而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所从事职业的普遍差异性使得农村居民收入与城市居民收入也拉越大。
福州相对于东营而言,历史较为久远,自古对外联系较为紧密,并且在改革开放试点的帮助下,原本就存在于农村居民传统思想之中的那份冒险精神得到了复苏。传统的农业被抛弃,许多人走向国内外各大城市,寻求“梦寐中的金和土”。在那个懵懂的年代,竞争还未那么激烈,许多行业方兴未艾,正是创业的好时机。于是福州的农村如脱胎换骨般新生。
农民收入的提升不能单取决于一种产业。许多“第一书记”引进新品种,希望寄托于某种产品,能够迅速形成一个产业,是很不现实的。一个产品终究难以应对市场的多样性,难以支撑起一个产业,一个产业更难带动一个村子发展。由于一个产业的薄弱支持力,反而可能带来巨大的风险。多种产品,多种产业互相补充,才是良性的发展。
农民收入不能光靠农业收入。农业生产的产品价值决定产品的价格,而价格又决定生产的收入。很显然由于土地以及劳动力的不足,单方面想依靠提升产品的价格来提高收入是很不现实的。所以个人觉得提高非农业收入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福州的经验足以说明,农村的发展不能单凭农业生产和进城务工,应当更加注重于鼓励个人创业。无论是农村特色农业,还是生产加工,或者城市里的产业,都应当并重。
与东营人相比,福州人多了那份冒险精神;与福州人相比,东营人多了一份塌实肯干。无论谁,都是在实现理想奋斗路上的一份子,应当互相扶持,互相帮助,才能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