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为次,做人为重
撰文/梁梓均
鲁迅说过: “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即使自己是教员或医生。但做人处事的法子,却恐怕要自己斟酌,许多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从此话,显而易见,鲁迅一针见血揭出人要学会如何“做人”的重要性。的确想问:该如何做人?
一次外出调研化州孔庙时,有幸采访到化州市文化局刘局长。在与刘局长的交谈中,从字句间可以感受到他对孔子老先生的尊崇,对儒学的热衷。采访的最后他问了我们一个简单的问题:“你们觉得目前的教育最缺少的是什么?”“缺少对儒学大力的宣讲”一组员这样回答。刘局长摇头,笑了笑,说:“是做人,学会如何做人。”我瞬间愣住,何为“做人”?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这值得深思。
表面上看,做人似乎很简单,有谁不会呢?其实不然,比如即将成为教师的我,我的主观愿望是当好教师,但事实上可能受不到学生的欢迎。做好自己远远不够,有时还要从学生的角度,让学生为镜,透过这面镜子看看自己是否是好老师了。做好自己真的远远不够,作为老师还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让他们耳濡目染。因此作为老师除了自己要“做人”,还必须让学生学“做人”。
“三下乡”已过去九天,倘若前面你没做好,那接下来不多的日子里就要做到更好。这里学生的学习能力挺强的,因此他们学坏学好都会很快。所以你不可以说谎,不可以说脏话,不可以上课迟到,不可以乱扔垃圾,不可以自以为是,不可以窥视学生的秘密……种种规范源于一“德”字。“德不孤,必有邻。”论语中也有对德的阐释。
抛开表象,发掘问题的症结,才会发现做人的确是一门很难掌握的学问。可以这么说,做人是一门涉及现实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学问,单从任何一个方面入手研究,都不可能窥其全貌。要掌握这门学问,就必须对现实生活加以提炼总结,毕竟有章可循,而不至于迷然无绪。
把握好剩下的时光吧,成为那些学生的榜样。善始善终,正是我们要做到的,也正是他们该学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