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倡导大学生多样化成才、人人成才的价值观,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中国梦”与个人梦的之间的关系,自觉将个人的成才奋斗同实现“中国梦”密切结合起来。自7月5日开始,江西师范大学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深入基层,积极开展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
探孤寡老人,送关爱到家
7月6日上午,江西师范大学吉安“科技支农”实践队的成员们早早地开始了一天的活动。在简要的早晨会议中,青原区富滩镇作埠村书记曾安详说:“我们村有一个特别贫穷的孤寡老人,如果你们不怕苦累,我就带你们去他家,帮他做点事。”“三下乡”活动的宗旨便是服务广大群众,在实践中检验科学文化知识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实践队员们异口同声应许,并在曾书记的带领下一路跋涉来到这位老人家中,决心好好帮助老人,为他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这位特困孤寡老人的家中满地都是砍好的柴火,结满蜘蛛网的角落里摆落着一张矮矮的小桌和一张破旧的床,被烟熏的漆黑的墙面更是让这个本就不宽敞的屋子变得更加黑暗狭小。老人骨瘦如柴,望着周围陌生的队员们,笑得十分拘谨。据曾书记介绍,这位老人20多岁时在井冈山修公路,后来就来到了作埠村,因为一些身体上的缺陷,一直没有娶妻生子,就一个人这样过了几十年。现在维持生活基本上就靠政府的补贴和街坊邻居的帮助。
老人艰苦的生活环境令队员们阵阵心酸,大家都自发挽起裤腿,打水、搬桌、拖地、洗墙,手脚麻利地为这个破旧的小家、为这个清苦的老人做着力所能及的小事,以此来给予老人一些小小的温暖。打扫完成后,老人紧紧地拉着队员们的手表示感谢,并坚持要与大家合影留念。“我们这一次清洁虽然力显微薄,但我们以我们的方式让他知道世间还有温暖,生活还有希望。”实践队员曾韵这样说道。
现今社会不乏独居的贫困老人,他们大多行动不便,不能很好地照料自己的生活,需要社会的道德力量带领青年们走近他们、帮助他们,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重要力量,应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继承尊老爱幼的传统道德。
关爱脑瘫患儿,呼吁社会援助
7月11号,吉祥中国·江西师大“蓝心”青年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义务支教正式上课的第一天迎来了一位特殊学生。他叫刘世健,是一名脑瘫孤儿。他今年十四岁,在兴国县高兴中心小学读五年级,和孤寡奶奶相依为命。父亲在他还未出生的时候于石材场意外身亡,母亲在他满月时外嫁他人。据他奶奶讲,刘世健是一个早产儿,脑瘫也是因早产和脑损伤所致。
上课前,在教室的不远处看到一位走起路来一瘸一拐小男孩。走上前看,发现他走路的时候脚拇指都磨到地面,虽然包着纱布但透过纱布鲜红的血印依然可见。见此情况,江西师范大学“蓝心”青年志愿者“三下乡”服务队员赶忙上前搀扶。“我们搀扶着这个充满求知欲望的孩子进入我们的爱心课堂,希望我们的爱心可以温暖他幼小的心灵,希望我们的知识可以填充他的求知欲。”服务队一位志愿者说道。课堂上,实践队队员们注意到,男孩整堂课上都表现的非常认真。
之后,为了进一步了解并关心这位特殊的学生,同时也为了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帮助这位身残志坚的学生,7月12号,吉祥中国·江西师大“蓝心”青年志愿者们根据相关情况对男孩的家长进行了进一步访谈。
在访谈中了解到,男孩名叫刘世健,是一名脑瘫孤儿。他今年十四岁,在兴国县高兴中心小学读五年级,和孤寡奶奶相依为命。父亲在他还未出生的时候于石材场意外身亡,母亲在他满月时外嫁他人。据他奶奶讲,刘世健是一个早产儿,脑瘫也是因早产和脑损伤所致。刘世健的奶奶名叫池福兰,现年68岁,丈夫于1997年因高血压去世,还有一个30多岁智力平平的儿子没有成家。池奶奶仅靠每年1000多块钱的低保和每月500块钱的房租勉强维持生计,生活压力十分沉重。据了解,刘世健虽患有脑瘫,手部不灵活导致书写缓慢而做不完试卷,但每门课程都能考试及格。池奶奶说,“随着小世健慢慢长大,而自己的身体状况却一天不如一天,眼看世健就要去县城读初中了,真的很担心生活还不能自理的世健适应不了学校的寄宿生活。”话到此处,池奶奶眼里充满泪花。
吉祥中国·江西师大志愿者的义务支教活动,意义在于践行中国梦想,使边远地区的孩子们都享有成长和成才的机会,并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到关爱残障孤儿的慈善公益行动中来,凝聚社会力量为更多的像小世健一样的孩子们提供帮助,让他们都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归宿,像正常孩子一样在充满爱的环境里有尊严地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在行动
为积极响应国家对留守儿童的关注,表达大学生渴望回馈社会的心情以及对祖国下一代康成长的期望。7月10号上午,传播学院“传播人”志愿者服务队一行15人在刘开源老师的带领下深入吉安市永新县公益小村公益小学,看望当地的留守儿童,为他们献出了“传播人”的爱心。
心系留守儿童,“传播人”志愿者服务队的队员们一路奔波,刚一下车便快步赶到教室门口。教室里传来了留守儿童们朗朗的读书声, 他们用一首《春晓》表达了对我们的欢迎。随后,队员们走进教室,开始了持续一天的关爱留守儿童活动。
传播学院“传播人”志愿者服务队的队员们给当地的留守儿童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实践互动课。在课堂上,留守儿童们刚开始略显腼腆,但在一旁的老师的不断激励下,最终和队员们打成了一片,教室里不断传出欢快的笑声。队员们准备的文具等各种物品也在互动中分发给了当地的留守儿童们。此外,孩子们还在课堂上讲述了自己的故事,队员们通过他们的话了解到当地留守儿童的一些现状,无一不对当地的留守儿童感到同情。在为孩子们伤感的同时,队员们也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在课堂上给孩子留下了一段美好的记忆。下午,“传播人”志愿者服务队的队员们与当地留守儿童们玩起了各种各样的游戏,队员和孩子们都在游戏里收获了快乐,并在笑声中结束了这场愉快的活动。在这次的为当地留守儿童的活动中,“传播人”志愿者服务队的队员们成功献出了自己对留守儿童的爱心。
现今,城乡的巨大差距引起了农民工进城打工热,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大批儿童留守农村。这些孩子平日里缺少父母的疼爱,生活中往往也缺乏必要的照料,他们内心的空白需要来自社会、来自学校的关爱来填补。作为新一代青年,大学生在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之后,必须身体力行,不仅要将自身的关爱带给他们,更要呼吁社会上的爱心人士走近他们,为他们的梦贡献一份力。
走进农村,家电维修服务送上门
为更好地服务村民,送科技下乡,7月6日至7日,我校赴吉安科技支农实践队在实践地——青原区富滩镇作埠村开展了义务维修家电服务。活动以维修摆点形式开展,在村里的人流较为集中的桥头设立服务点,通过走访告知方式进行宣传。活动吸引了大批村民前来参加。
活动前期,一些村民对实践队员免费维修家电的行为留有疑虑,带电器前来维修的村民数量不多。经过村支书曾安祥的大力宣传和实践队员的耐心解释,村民们开始陆陆续续地将需要维修的家电送来维修点,包括电风扇、电饭煲等。面对村民们提出的各种问题,队员们一一耐心地予以解答。来自理电学院的队员连重源更是充分运用起了精湛的专业知识,手把手教起其他队员进行一些简单的拆装家电服务。看着队员们熟练修理着各种家电的身影,一位村民笑着说:“大学生有文化就是好,我们只会干些粗话,像这些要技术的事在乡下真是难解决。”
实践队员的辛勤工作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一致认可。一位老奶奶送来西瓜给大家解暑,被队员们婉言谢绝后,她对着实践队员们竖起了大拇指:“你们这个事情对我们很有帮助,以后你们要多来。”此次“科技下乡”活动将队员们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对队员们专业知识起到了一定的巩固作用,丰富了实践服务队的实战经验,使实践队员们将个人梦与“中国梦”联系更加紧密。
(团江西师范大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