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至9日,“凤凰枝头唱一厦”莆仙戏发展现状调研实践队在“宋元南戏活化石”莆仙戏的故乡——莆田展开一系列的参观走访,来自厦大、中科大、哈工大、华东理工、福建农林五校共十名队员相继走访了剧院、剧团、文化局等地,从各个方面深入地了解莆仙戏的发展现状。
初试身手 探秘古戏
4日下午,实践队队员们前往本次调查研究的第一站——福建省莆仙戏二团。夏日炎炎,队员们顶着烈日,来到二团下乡表演所在地萩卢镇洪南村,对团长、演员及工作人员进行了采访,并在团长的邀请下,观看了莆仙戏的表演。期间,我们聆听了前辈对莆仙戏的独特见解,并初步了解其市场运作以及其存在问题,使接下来的活动方向更加明确。
剧院专访 古今通览
5日上午,队员们来到位于市区的莆仙大剧院。大剧院近几年才刚刚建成,现已成为莆仙戏文化研究中心。在院长助理林杰及剧作家郭景文的带领下,实践队员参观了大剧院、观看演员排练。而后在办公室,院长助理首先感谢实践队对莆仙戏的关注与了解,然后介绍了莆仙戏发展的历史与文化的传承,并着重地介绍了莆仙戏现状,对存在的问题也与队员们进行交流、探讨。之后,著名莆仙戏表演大家、院长王少媛老师也在百忙之中抽身,来到办公室与队员们畅谈自己的从艺之路,并与队员们合影留念。
艰辛办学 前路漫漫
6日上午,实践队来到莆田市艺术学校,对校长郑智专进行了专访。艺校夹在其他三所学校之间,只有2.7亩的校园在校长的管理下“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在四楼的校长办公室内,队员们看到其内也相当简陋,前间办公、后堂卧室,只以一玻璃门相隔。校长说,之前的艺校条件更加艰苦,这两年才慢慢有所改善。参观校园期间,我们还遇到在炎炎夏日还不辞辛苦编写莆仙戏教材的老表演艺术家们。为了系统完整地保护莆仙戏,八十高龄的他们还在日夜兼程。
说起对未来的希望,校长认为,虽然莆仙戏现今的发展问题很多,例如中介制度的顽劣,但仍然有具有相当强的生命力。目前艺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新一代的莆仙戏接班人,对学员们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与半军事化的管理,力争入学的学生能在学校学有所成,为抢救莆仙戏而效力。
二度下乡 感受艰辛
下午,实践队又马不停蹄地赶赴福建省莆仙戏一团的下乡表演地哆头村,团长热情地接待了实践队。在阴凉处,队员们与团长搬了几条长凳坐下,就开始聊了起来。团长介绍道,今年的戏市并不景气,相对于去年的收入少了很多,主要矛盾是戏金的涨幅赶不上演员们工资的涨幅,使得戏团运作更为艰难;而且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全市共有130多个剧团,但是又都受到黑中介的控制,剧团生存面临挑战。只能待到农历八月、春节等莆仙戏旺季时,才能挽回一点。队员们也详细地询问了一些关于政府的政策支持等问题,团长一一回答并希望我们能继续关注莆仙戏剧团的发展与未来。
民众调查 现状堪忧
7日上午,队员们在莆田人流量较大的几个广场进行莆仙戏文化调查,调查统计莆仙戏文化在莆田的认知度,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91份。之后的统计数据表明,民众对莆仙戏的认知普遍不高,这是令队员们都大为吃惊的。毕竟作为本土文化,莆仙人应该负有传承的使命感,为何令古戏文化沦落至此。
唇枪舌剑 后生可畏
下午,带着这些天的走访收获与疑问,实践队与莆田市文化局林局长展开了座谈会,对这几天实践的成果进行汇报,包括走访过程、所知现状,并聆听林局长对当前面临的问题的看法与解决方案。林局长表示,政府目前正在筹办基金会等方式来扶持发展优秀剧团,但是主要调节方式还是靠市场自己完成。整场座谈会犹如辩论场,气氛紧迫而不失礼仪,问题针对重点,不漏分毫。
座谈会后,莆田市电视台前来采访实践队,并与实践队一同观看了莆仙大剧院的下午排练。期间,首席记者以过来人的身份,对我们这些“牛犊”表示敬意,坦言“后生可畏 一腔热血”。
莆仙戏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有“宋元南戏活化石”的美称。由于现代文化的冲击以及前些年的发展偏差,导致其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凤凰枝头唱一厦”五校联合实践队努力学以致用,行走在阡陌坊间,知行统一,用自己的知识回报家乡,回报社会,寻找最草根的“中国梦”。通过对莆田地区的走访,队员们对接下来走访其他地方戏曲更有方向、更有信心。
撰稿: 邱丽敏(厦大) 陈益忠(哈工大)
摄影:陈泽华(厦大) 谢曙光(华东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