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一名教师,做了我应该做的。”“只有把学生放在心上,你才能走进学生的心里。”“我坚持下来了,30多年,在这个我热爱的岗位上。”
■如母情深令人爱———学生深情地说:“孙老师就像是我们的妈妈。”
一个普通春日的下午。校园甬道。
一老一少两个身影互相依偎着,交谈着。温声细语中,听得见两人一边走一边数步子:一步、两步、三步……路人多以为这是母女俩在散步,其实,长者是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教学名师孙燕玲,那个一开始低着头、抑郁寡欢的年轻人,是孙老师的学生,一个因感情受挫而产生思想问题、甚至一度想轻生的女生周畅(化名)。
快半夜了,孙燕玲的手机传来了周畅因遭受失恋打击而痛不欲生的短信。孙燕玲来不及开灯,借着手机屏幕微弱的亮光,一条一条地回复、劝说周畅。怕短信说不清楚,孙燕玲直接与她通起了电话,在苦口婆心地劝说后,孙燕玲与她约定,“今晚好好睡觉,什么也不想,明天咱们见面谈。”
此后,不知多少个明天、后来,两人倾心交谈,甚至约定步行丈量校园的周长,于是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孙燕玲要与学生一步步量出校园的距离,量出心灵的距离,一步步将迷途的学生带出迷茫。
是师爱,也是母爱的力量,使周畅走出了低谷,走出了心灵阴影,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毕业前夕,周畅通过了司法考试,考上了某重点大学硕士研究生。周畅感激恩师,毕业离开科大后不忘时常打电话、发信件、寄礼物……称呼也早已从“孙老师”变成了“孙妈妈”。
喊孙老师“孙妈妈”的,远不止周畅一人。今年教师节,一批批在校学生来到孙燕玲家,他们或手捧鲜花、花篮,或怀揣贺卡、书信,或奉上亲手制作的小礼物,表达对自己挚爱恩师的敬意。记者在孙燕玲家里看到,学生送的鲜花、花篮摆满了客厅一角,显示着学生对老师的爱;而书桌上那一摞摞批完和没批完的作业与资料,似乎也在印证着孙老师对学生的真诚付出。
对学生真心、真情、真爱,这就是孙燕玲的育人心得。她说:“只有把学生放在心上,你才能走进学生的心里”。她爱学生如爱自己的孩子。有学生动手术,她寄上了5000元;有学生生病住院了,她亲自去看望,还送到医院热乎乎的面条荷包蛋;有学生去北京考公务员没钱,她用自己的钱买好票送他赴京,送上复习资料,并辅导,使该生克服困难考上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公务员;有学生就业困难,她多方联系,找到一家让学生满意的单位;更多的学生考研求教,孙燕玲来者不拒,细心解答……
■打铁就得自身硬———学生自豪地说:“我最爱听孙老师的课。”
孙燕玲热爱本职工作,三尺讲台,三十余载教书育人,教学效果优秀,深受学生的爱戴和同行的好评。
孙燕玲长年坚持为学生上课,深谙教坛个中三昧。她注意研究教学方法,探究教学规律。她认为,上课的过程既是教书的过程又是育人过程,作为教书的过程释疑解惑,传授知识,就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而作为育人过程则要立德明理,身正是范,把学生放在心上。她提出并亲身践行“教书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育人要走进学生心里”的理念,写出“教书育人规律与主体客体分析”等教研论文。她连续四届被评为校“教学名师”,先后8次被学生评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被毕业生评为“十大恩师”、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等。她开设各类课程近20门,年年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近5年年均完成913学时。在学校每学期的教学质量评估中,成绩始终为优。她主持的课程是校精品课程,并多次在省教学研讨会上介绍经验与体会,她主持和参与的教改项目获得省级教学三等奖、国家教育部教学改革成果二等奖。
孙燕玲为上好课,真正做到了全身心付出。父亲得癌症住院两年多、老母亲5次手术、她自己左臂大结节骨折……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她都想办法自己解决,调整,从不影响教学。
孙燕玲教学理论联系实际,课堂“活起来”。她采用专题式、案例式、题型式、追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声情并茂,深受学生的欢迎,学生反映说“非常好的老师,讲课太棒了!”“喜欢老师的教学风格!”一个学生甚至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说:“我就爱听孙老师的课,”“四年大学,孙老师的课是我收获最大的课程。”
■百场报告显风采———学生感动地说:“从她那里,我找到了奋斗的力量。”
孙燕玲把指导学生成长成才从课内拓展到了课外,她积极指导学生参加第二课堂、课外实践、学生社团等活动。
作为青岛市开发区与学校党的十七大与十八大宣讲团成员,孙燕玲担任学校多个社团的指导老师,把时间与空间给了教学、给了学生。她说“与学生在一起,是我最大的快乐。”
近10年,她指导、带领博士生在青岛、济南先后考察了当时在建的青岛海底隧道、海湾大桥、青岛大炼油、青岛地铁、济南西客站等9个大的项目工程。她指导的研究生刘斌、盛莉被选为2007与2006“感动青岛”和“感动聊城”10名候选人之一,刘斌作为“青年志愿者”援非1年,受到了贾庆林的接见,被评为 “优秀青年志愿者”,2008届毕业生聂大海以全国名列前茅的成绩考上国土资源部公务员。
她每年指导学生申报各类课题均有十余项,近十年有百项之多。一次次交流、一次次修改,有的要修改十几次,不厌其烦,教室、宿舍、办公室甚至路边,孙燕玲利用各种机会与学生分析探讨。在这点滴之间,学生能力得到提升,方法得到掌握,创新能力得到社会认定。孙燕玲指导的学生多次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二等奖、山东省特等奖、“调研山东”三等奖等,其本人多次被评为“科技创新优秀指导教师”“社团工作优秀指导教师”“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等,2005年7月获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奖。
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传递正能量,孙燕玲感到除了课堂教学外,报告、讲座等是一种好的方式。30多年来,她通过这种方式将专业研究的成果、将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理解、将自己成长发展的经验教训、将对人生的感悟等传递给学生,激励和感染学生。仅近10年,她在校内作各类报告讲座等达上百场次。同时,还面向社会,在青岛市开发区作报告,在2008-2009年,她讲的“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12场次。像讲课一样,报告讲座成为她生活的常态。受益于孙老师广博知识的教育,感叹孙老师妙语如珠的演讲报告,学生感动地说:“孙老师的报告,太精彩了!”“从她那里,我找到了奋斗的力量。”
■真抓科研促教学———学生敬佩地说:“名师就是名至实归。”
孙燕玲自山东大学经济系毕业工作后,曾克服困难,撇下两岁的孩子,先后到中国人民大学和厦门大学学习深造,聆听了吴树青、徐禾、吴易风、胡均等大师的教诲,修完了经济学硕士学位课程,为以后的教学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孙燕玲根据自己的专业,联系改革开放的实际,追踪研究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她的研究课题源于实践,有的持续追踪,长达20余年。
一路走来,孙燕玲先后承担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世界银行项目、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主持并完成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山东省软科学项目、青岛市社科规划研究项目、济南建委科技项目、青岛市“双百调研”项目、校级“精品课程”等30余项;出版著作、教材17部;公开发表论文70余篇。现主持各级在研项目3项。2009年“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改革与研究”获省教学三等奖,2012年获山东省高工委、省教育厅教学设计一等奖,2013年获省软科学二等奖。在分管学院的学科工作时,和大家一起成功申报了环境法学与经济法学硕士点、山东省人文社科四个基地和法学一级学科硕士点。
作为一名女性教师,孙燕玲课内课外的教育,就这样把理性的深度和情感的温度巧妙结合。与她接触,平易近人中蕴藏着温婉大气、大爱。她的大气、大爱,不仅惠及青年学生,也惠及青年教师,惠及学校的女职工。无论是作为文法学院院长、副院长,还是作为校女工委副主任,作为一个母亲……不管什么角色,她都用心、用情、尽力。她的个子不高,但她的精神却像个贵族———把心灵看得高于一切,让教育超脱世俗的功利,让课堂散发精神的光芒,让学生的灵魂慕义若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