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古典,男,新精英生涯总裁,2007年创办新精英生涯,致力于职业生涯规划,个人成长教育与咨询,帮助人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成长为自己的样子!中国职业生涯教育专家,全球职业教练(BCC)中国区首席导师,GCDF全球职业规划师认证培训师,《中国教育报》、《职场》、《易友》专栏作家 ,著作有《拆掉思维里的墙》等。
对于日前刚刚迈入大学校门的新生们来说,大学生活怎样过?这是一个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记者分别采访了几位不同年级和刚刚走入社会的大学生,让他们谈谈各自的心得体会,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大学不同年级学生面临的不同问题,供大一新生们参考。
大一关键词:“后马拉松”效应
案例:周筱卓,北京某财经类高校2010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 谈到刚刚结束的大一生活,小周表示最大的感受就是:“迷茫”。迈过高考这一关后,感觉终于完成了“一项使命”,突然感觉找不到学习的动力了。 新精英生涯总裁古典指出,如果把学生十几年的小学比作场“马拉松”的话,大一新生容易出现所谓“后马拉松”效应。他指出,调整的关键在于确立新目标,比如 为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准备、积极参与社团活动等。对于大一生而言,“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惑也很普遍。据第三方教育咨询机构麦可思公司发布的统计数据,在被 调查的2009级和2010级大学新生中,分别有52.2%和59.6%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入学后遇到“人际关系问题”。 “看到这样的数握并不让人感到意外。”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校辅导员指出,进入大学后,随着社团活动等人际交往的增多,年少学生都会为如何处理日渐复杂的人际关系感到到头痛,“这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难免要经历的”。他说。
大二关键词“四六级”
案例:小李北京某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大三学生 “刚上大一的时候我就想大二的时候才考四级呢,等到临考的时候再冲刺一下就可以了,提前学了也容易忘,但是等到快考试的时候才后悔莫及地发现自己还有很多 东西需耍学,而时间已经完全不够了。”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大三学生小李说,进入大二之后,“四六级”成为很多大学生的突击目标。 据记者调查,目前有许多大一新生像当初的小李一样,认为提早学四级英语会学了就忘。刚办完入学手续的新生小峰说:“我大一还不想考虑四级英语的问题,大二的时候再说也不迟,学的早忘的快,我现在更多的想法是去;多参加一些大学社团、社交活动。” 新东方在线四六级辅导名帅赵建昆说:“很多大学生就是因为这种认为提早复习会学了就忘的误区,导致考试复习一拖再拖直到大四才通过四六级考试。英语学习是 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尤其是听力及单词的学习,例如,高中阶段只要求掌握3000右的单词,而大学四级英语需要4000到5000的词汇量,不仅要求认知 这些词汇,还要能够熟知词汇的用法。如果学生准备在大二通过四级考试,;那么从大一开始就应该每天安排一到两个小时的时间来学习英语,尤其对英语基础较为 薄弱的学生来说,提前安排英语学习计划更加重要。”
大三关键词“二二六”分化
案例:杜乾坤北京某理工类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 小杜表示,过去的一年,进工厂实习成为他学习的主要内容。“我们专业非常强调动手能力,一线实践的锻炼是必不可少的。”不过,小杜还有自己的另一番算盘。 原来,他并不是特别喜欢自己的专业,认为技术类专业尽管相对比较好就业,但是职业发展空间较小,“进了企业,将来不是做高级技术人员就是转行做管理,也就 这样了”。但是转专业已经来不及,于是他把精力放在考证上面。除了常见的英语、计算机证书,他还对法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准备参加司法考试。“至于最热的 公务员考试,肯定也要试一试了,大不了从基层干起。” 古典指出,大三是大学生活的重要转折点,学生会出现“二二六”分化现象,即20%的学生态度积极,投身实习实践,或集中精力为考证、考研、留学等做准备。 但也有20%依然保持着大一大二时的状态,沉浸在轻松惬意的大学生活当中,不思进取。其余60%的学生属于大多数,状态介于两者之间。
大四关键词“剪刀理论”
案例:魏泽斌北京某高校毕业生,现在广告公司从事策划工作 “投简历、面试,然后继续投简历、面试。”谈到自己过去一年的求职经历,小魏唏嘘不已。大四这一年,除了准备毕业论文,求职成为他生活的主旋律。“我在各 大求职网站上‘海投’简历,但绝大多数石沉大海。”小魏说,为了博得更多机会,除了大型招聘会和本校举行的校园招聘,他还到北京其他高校乃至上海、广州、 深圳等地高校参加名企校园招聘活动。“尽管屡屡碰壁,但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最大的问题就是眼高手低。”他说。 根据麦可思调查,2010届大学毕业生中,有50%的本科毕业生和46%的高职高专毕业生认为母校在专业教学方面最需要改进的是“实习实践环节不够”。智 联招聘高级人力资源精力郝建指出,实习实践不足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眼高手低”,不愿从基层工作做起,职业规划不切实际。 古典指出,很多学生在做职业规划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找不准自己的位置。他提出自己的“剪刀理论”:一把剪刀有上下两个刀片,上面的刀片代表理想的目标,下 面的刀片代表自己现实所处的位置。合理的职业规划,不能只盯着上面的刀片,也不能只盯着下面的刀片,而应该在两个刀片的交接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