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于丹老师的演讲,我听得很清楚,也很认真。她就那样站着,不时踱步,或是写字,足足两个多小时没有休息。舞台很大,只有她一人,舞台也很小,因为满满的都是她的知识和讲授。
我也更深刻地理解了那句“人总有别人拿不走的东西,那就是信仰和学问”。虽然每个人对于“拿不走的东西”的理解不尽相同,但我相信大家都有那些深入骨髓,留存内心的东西,那是自我的印证。她说自己的本行并非国学而是传播学,我虽然认为自己所学专业与传媒并没有什么关系,但也耳濡目染地受了些熏陶,对传媒也多多少少有些理解。这个行业表面风光,背后却有着艰苦的付出与努力。一个传媒人,最重要的是为善去恶有良知,有是非之心,而且内心要有足够的积淀,才能在关键的时刻爆发出来,传递给受众。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生要注重品德上的修养,还要不断自新,要为善,如《说文解字》里对善的注解:用羊的眼睛(温顺驯良)去看世界,再开口说话,这时说出的便是善意的话语。一个人不管到了什么年龄,如果一直能够不断自新,不断学习、改正、进步,就不会畏惧衰老,而是能够感到内心年轻。
大学生要有格局观,局够大,才不会为其所限。心里装着一座城池,便不会过分在意局部的缺憾和不完美,倘若心里只装着一根毫毛,便会斤斤计较,惶惶不可终日。 把心放宽,一些不足挂齿的烦恼自然逃遁地无影无踪。
人们常说“拿得起,放得下”,其实是人生的不同阶段要做不同的事。年轻的时候要拿得起,拿的足够多,后半辈子才能坦然放下。20岁的年纪要活得绚烂至极,以后才能做到光而不耀,归于平淡。听着这话,我思忖着自己目前是否太过沉静,我是不是也该放开一点,绚烂一把呢?抛却心中的疑虑和可能面对的不理解,一路向前狂奔吧!
于丹老师的讲述让我看见了一个与之前我认识的完全不一样的王阳明,即使生不逢时,屡遭挫败,他心中仍然为自己点着灯。王守仁给那些阴冷潮湿的山洞起了一个又一个风雅的名字,他的行为让今天的我们敬佩并感动。在大学里可能有各种各样的烦恼,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等我们走向社会,这些烦恼和困难只增不减,因为我们会看到社会那并不够美好的一面。这就需要我们在大学有足够的储备,有足够的积淀,要做个心里有光的人,虽然这个社会不会总给你光,但你要用自己的光照亮自己,进而照亮他人,不断地指引自己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