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太阳晒黑了人们的皮肤,不如说太阳让人们行走得更加耀眼。不曾畏惧太阳热浪的毒害,盛夏七月,带着对莆仙戏这个南戏化石无限的憧憬和好奇,集美大学戏子寻梦队坚定不移地踏上暑期实践的旅程。
初入莆田——城里来了一群小红人
“莆仙戏若不拯救的话,若干年后就会灭亡。”这是莆仙戏剧本创作家吴顺镇的一句话。城市文化被遗忘,是传统文化老旧适应不了新时代的发展,还是在紧张的生活节奏中忽略了文化本身的艺术熏陶?
当这个城市还在睡梦中时,一群小红人已经迎着朝阳出发,穿梭在莆田城的大街小巷中。而路人口中说的“穿红色衣服的那群人”正是集美大学暑期三下乡戏子寻梦实践队--一群为了探寻莆仙戏的历史与未来发展而来到这里的“小红人”。
一路上,看国际油画城里盲人听乐百端交集;观广化寺里虔诚教徒品经识佛;寻坊间巷里雅俗艺人知戏解剧。他们忽视烈日毒害,探询在街头拐角。纵观遍布各村落的荒凉的戏台都在诉说着这个城市曾经对莆仙戏的热情,然而戏台败落,后继乏人,都使得莆仙戏在传承几千年后面临消逝的危险。我国戏剧界的泰斗郭汉城就曾说过:“莆仙戏的价值不是用别的可以补偿的,它等同中国文化、中国戏剧的文化。一定要保护抢救莆仙戏这个唯一全面保留宋元南戏遗响的古老剧种。”
面对萧条的现状,实践队员扼腕叹息。但他们为传承而来,只为警醒莆田,文化传承与大家息息相关。
探寻名家——专访莆仙大剧院院长王少媛
7月10日,“戏子寻梦”暑期实践队来到莆仙大剧院,对院长王少媛老师进行了采访。通过与莆仙戏名家的接触,迈向走进莆仙第一步。王老师热情的接待,积极配合工作,使队员们更加了解了莆仙戏的发展现状。
采访过程中,王老师针对自己从艺人到领导的角色转变过程遇到的问题以及莆仙戏的现状切实的谈了自己的看法。她说:“在莆仙大剧院做领导后,所站的角度不同,我才发现莆仙戏存在着许多弊端,剧院招生较困难,学生的质量不高,部分群众封建观念较重,民间还有句“父亲不争气,送儿去演戏”的俗语,从这里可以看出大家对莆仙戏的学习有很严重的偏向。莆仙戏的市场竞争激烈,政府投入资源少、演员无法得到后期保障、特色不够鲜明、精品剧目不多、宣传力度不够等等,这些都是莆仙发展的瓶颈……”
通过与王老师的交流,实践队感受到莆仙戏千年文化的沉淀与积累,也更加了解了莆仙戏衰落的现状与弊端。面对莆仙戏的现状,王老师没有退缩没有畏惧,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改善莆仙戏现状的工作中去。实践队队员们坚信莆仙戏文化一定会乘风破浪直挂云帆!
走进莆仙——汗水之中写尽戏子情
日月灯,云霞帐,风雷鼓板,天地间一场大戏;汤武净,文武生,桓文丑末,古今人俱是角色。一场好的戏剧演出总是能动人心弦。 7月12日,戏子寻梦队依然坚定不移地踏上新一天的旅程,来到了镇江村观看今天镇江村上演的精彩的莆仙戏。
悠扬婉转的唱腔,栩栩如生的表情,极具表现力的动作,无不让队员们深深折服。当队员们绕到后台去时,才知道演员们的艰辛。等待着上场的演员,穿着厚重的戏服,汗流浃背;既当演员,又趁空余时间当调音手的戏子,脚步匆匆;还有顶汗演奏的表演者,频繁更换戏服的多角色演员等等。在后台,不同台上的衣裳华丽,更多的是汗水和掩饰不住的些许疲惫。
因为想要尝试一下当演员的感觉,队员们在傍晚时分向演员们借来了各种角色的戏服。当厚重的戏服压在身上时,队员们真切地体会到当演员的苦楚,拆下演员的饰物,却看到那些早已被汗水浸花的彩妆。汗水中的演员,却演绎出汗水中曼妙的莆仙文化。
演绎莆仙——用行动向莆仙致敬
俗话说,有始必有终。就算是再完美的戏剧演出也还是会落下帷幕!戏子寻梦队的三下乡活动已然进入尾声,为了回馈一路陪实践队走过的莆仙戏的演员和热心帮助的人们,队员们演绎莆仙,用行动向他们致敬。
7月13日,实践队的队员们画上彩妆,倾情演出,将几天以来辛勤排练的莆仙戏以最好的姿态展现出来。一个步伐,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句台词,队员们都努力做到最好。一次又一次的重复排练的汗水和心酸,终于化为这场尽力的演出。浓妆饰,画黛眉,点绛唇,缀朱砂,着戏装之后,队员们却开始紧张。宽阔的戏台并不能减轻舒缓队员们紧张的心情,戏台下观众的到来更是将队员们的心提到了最高处。锣声起,鼓声震,全体队员齐上阵。动作起,戏文唱,一曲终了齐谢幕。演出获得了许多艺人们的认可:“短短几天,能有这样的成效,是相当不错的。”十几分钟的短短演出,使队员们对莆仙文化有了更近一步的了解。
短短的七天,汇聚了队员们的喜怒哀乐,充斥着各种酸甜苦辣,最为重要的是实践队为莆仙戏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了一份微薄的力量。
探南戏化石,寻百戏故事。实践队员仍旧走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