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格与特点,教育更是重中之重。2014年7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白河筑梦支教实践团队远赴洛阳嵩县白河镇进行为期12天的义务支教系列活动,并对白河教育问题进行调研。白河教育三问,再看看。
一、全镇基础教育工作薄弱,小学教师大部分是“老民师”,知识水平落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能力都比较慢,尽管镇中心学校每年积极组织教师培训(学历提高培训、业务培训等),但这些教师课改精神掌握不透,“穿新鞋走老路”的居多。从小学三年级开设英语课以来,小学的很多英语教师基本上是边学边教,发音不准是常有的事,“方言英语”“汉化英语”在学生中普遍存在,升入高年级时不好纠正,久而久之,跟不上的学生就会因为英语这一学科导致学习退步、学习积极性减退。所以,随着年级的升高,学困生越来越多,整体成绩越来越低。
二、基本镇情留不住教师,白河是偏远山区,交通不便,教师来往出行有诸多不便;经济、文化上落后,使生活在这一地区的教师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质量不高,留不住教师。主要表现在:第一、外乡镇教师分配到此,不愿来者就借调到其它乡镇,如09年实验中学借调的张金升、去年分配来的3名特岗教师等,编制在我镇而没有在这里工作;外乡镇分配来的教师,从一个学生磨练成教师之后,三两年就调走了,导致镇中教师师资力量薄弱,专业教师奇缺。第二、本镇教师有活动能力者,一有机会就调往其它乡镇。
三、课改起步晚、进度缓慢,十年前,我们县的教师和其它地方的教师一样,学习有关新课程的理念与精神;六年前,我们镇的教师和其它乡镇的教师一样,开始进行新课程改革;“体现新课程精神”一度成为教师们的口头禅,并在如何“体现新课程精神”上进行着有意义的探索。六年来,我们学校的教师就自身素质、水平而言,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不会创新,只会学习外地经验。从全国而言,随着新课改工作的不断深入与推进,各种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但哪种经验、哪种模式都与我们的教师水平不相适应,使本来起步就晚的新课改进程缓慢。这种教学环境中的教学,工作起来比较吃力、质量却总不尽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