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造力”这个词,回忆一路走来的学习历程,小学老师经常说的是“多动脑子”,中学老师提的最多的是“变换思维”,大学老师耳提面命的是“创新·创意·创业”,这一路的历程当中,好像自己一直浸在创造力的环境中,但是实际情况又是如何,我又好像完全没有参透里面的奥妙。
在《创造力研究》讲义当中,自己看到了最引发思考的一句话“中国教育的今天,是中国经济的明天”。或许确实如此,自从1979年恢复高考以来,中国的GDP增加了18倍,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这个变化迅速的世界,我们拥有的超强历史及文化底蕴,使得即使在这个标榜西方体制的今天,亦不会跟着别人亦步亦趋,更不会照搬西方或者其他模式,而是学会创新并沿着自己特有的轨迹和逻辑演变与发展,并最终形成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内地有一档脱口秀“刘同坦白讲”,里面的犀利主持人刘同曾说过一句话,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要去创新,但是我们守规矩的太多,打破方圆的太少,顶礼膜拜的太多,壮胆质疑的太少。大家都知道“秉性玩劣”的学生总会突发奇想,总会有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去“危害”周边环境,此时老师家长都会教育这些孩子,要好好听话要让父母及老师省心,多向守规矩的“好学生”学习。但是其没有注意到的是,当你用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去教育孩子学会听话学会服从的同时,没有看见其正在孕育的“创意”想法正在被其扼杀。
观看“台湾三太子”的视频时,当大家看到电音三太子出现在2009年高雄世界运动会的开幕式,以及后来的台北听障奥运会、上海世界博览会、台北花博会等大型活动甚受欢迎时,大部分人包括我在内都感到不可思议,大家可能会觉得“哪吒”作为台湾民间的一种信仰,怎么能去亵渎神明来创造“电音三太子”呢?怎么能把神明打扮的不伦不类呢?怎么能与现在的电子音乐以及炫酷舞步结合呢?甚至怎么能出现在观光团迎宾、内衣秀造势上呢?可是大家不知道的是,电音三太子的发展是在其传统形式处于濒临灭绝的情况下创新的,如果当初不创新其存在的形式,或许三太子现在仅仅存在于我们的印象当中,而非走进我们的平常生活。台湾的大学生性情温和,心思缜密,愿意去做一些看似平常的尝试,跟他们在参与“湛台大学生论坛”时交流中发现,他们关注更多的是教育,而非去思考怎样去创业发财,其创新的理念更纯粹没有杂念,仅仅是想着怎样促进下一代发展,这点很难能可贵。说来说去其实人作为一个矛盾结合体,当你否定一件事情不好的一面的同时,必须认清其发展的良好态势。
自己不是香蕉人,所以不会特别崇尚“别人的都是优秀的”的思想,但是作为内陆的大学生,不得不认清一个现实,即在创新方面我们确实没有台湾地区做的那么优秀。广东省每年都会举办“创青春”以及“创新·创意·创业”的头脑风暴比赛,并以此来激发大学生的脑容量,但在这些作品当中,真正能够创新并成功吸引风投兴趣的作品少之甚少,更多的学生是在玩文字游戏,即在上一年参赛作品上稍加修改又拿去参赛,或许你会说,完善作品难道有什么不好吗?没有不好,只是说一份创业大赛的作品,真正实地调研考察的团队微乎及微,大家只是为了那个证书,或者不客气的说,是为个那几个章而已,因为其是以后工作的敲门砖。因此在这样利益熏心的大环境背景下,你觉得大家还能干干净净地去创新搞科研吗?答案是否定的,当然这不是学生的错,也不是老师的错,只是说我们的大赛体制或许还存在需要反思的地方。
霍金斯曾经一再强调,创意经济关注的是平凡人,而非难得一见的天才创意。西方谚语里有[每一个新点子,其实就是两个旧点子的第一次相遇]这样一句话,或许确实如此,因为世界上石破天惊的新点子实在太稀少,创意经济应关注的重点,是如何让平凡的个人创意有新运用并创造价值。最后,我们大家应该相信一句话,今天的新构想,可以成就明天的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