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赴宁乡县夏铎铺镇嵇龙村社会实践团,自2012年起,与夏铎铺嵇龙村龙潭小学建立双向合作关系,夏铎铺嵇龙村龙潭小学成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该院成为夏铎铺嵇龙村城乡交流互动合作发展基地。
2012年,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协同长沙市岳麓区第一小学师生赴龙潭小学开展了城乡互助联谊活动,联谊活动得到了新浪网、妈妈网及潇湘晨报等媒体的广泛关注,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013年,湖南第一师范新外国语学院“梦·翼旅”社会实践团开展了为期10余天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支教活动中,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广大乡亲的大力支持,实践团更荣获2013年湖南省大学生暑期“三下乡”“优秀团队”荣誉称号。
2014年,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梦时代”社会实践团再次启航,并获2014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重点团队,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优秀组织奖;其中2014年我院赴宁乡县夏铎铺镇理论政策宣讲团获团中央颁发的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
茂密的树林守护着群山的威严。
青春的身影诠释着教育的博爱。
一年前,现任实践团队长郑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播撒了爱的种子在龙潭,希望能有一天,我可以再回到爱之地看着你们茁壮成长。”如今,她实现了,他们一起出发了。
2015年7月14日,由27名学生队员组成的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超时代Superation“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在指导老师贺璐及闫伟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夏铎铺镇嵇龙村龙潭小学,开展为期十五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这是一支由90后 组建的团队,他们满怀青春热血,投身农村改革,以“践行八字真经·投身四个全面”为主题,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及美丽乡村建设为己任,开展各类主题实践活动。
“心系教育情——助力嵇龙教育之美。”
每年暑假,本应寂静的龙潭小学总是充满欢声笑语,这群师范生们组织招收嵇龙村周边农户子女,义务开展支教活动,开设趣味语数英、活力音体美、演讲与口才、科学与生活、日韩文化与心理等课程,面向小初高招生,开设教学班级5个。
报名首日,在短短两个小时的招生报名中,原本只能容纳60人的龙潭小学,报名人数突破150人。学校的桌椅严重缺少,他们只能联系村委干部前往夏铎铺镇中心小学临时借调桌椅。
“我可以自己带椅子”、“我不怕挤”、“前两年孩子都来了,她一直都惦记着你们再来”、“去年你们辅导她写的作文,在市里都得了奖呢”、“你们免费给我们教孩子,这是我们自己种的蔬菜,不贵重,你们一定要接着”,这是村民寄予他们的支持。
他们说,“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故事”。“金拇指”班里有这样一对龙凤胎兄妹——吴优吴露,俩人家隔学校很远,需要翻山越岭;俩人也喜欢调皮捣蛋,招惹是非,与班级同学关系不融洽……他俩被称为“恶魔诅咒”,面对他俩是严肃?亲和?还是……,如何把持定位成了队员们最头疼的问题。但是每次看到龙凤胎踏着铃声进入教室,鞋面总是沾满了黄泥,他们便忍不住疼惜。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他们特地安排了队员送龙凤胎回家。
回家路上,吴优吴露总是并排走在前头,而后侧着头与队员说话。龙凤胎妹妹吴露每天都会问一个同样的问题:“老师,我们家很远的,等下你知道回来不,不会迷路吧?”一个年纪小小的孩子竟然可以为别人如此设身处地着想,每次护送的队员总是很惊讶,也很感动。队员会询问他们每日的学习生活详情,也会适当采取一些方法引导他们、鼓励他们积极向上,不断进取。
磕磕绊绊走了四五十分钟,一座不起眼的小房子映入眼睑。走过小田坎,龙凤胎的奶奶缓缓迎来。从护送队员与老奶奶的交谈中,才知道,吴优吴露的家庭并不是很好,自小父母离异,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挣钱养家,于是姐弟俩就只能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奶奶年事已高,学习上完全不能指导,生活上也无法完全约束这对兄妹。为了在同学们面前表现的开心快乐,为了不让同学们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以及自己的痛苦,并得到同学们的关注,所以他们开始变得调皮捣蛋,不守规矩,以这种自我保护的方式生活着。
针对这一现象,他们召开队员会议,进行实地家访,深入到学生家庭,向家长反馈孩子在校情况,并交流教育方法,摆正家长的教育观念。家访过后,将“弱势”学生责任到队内心理辅导老师,协同班主任指导管理学生,每日中午为部分学生免费提供午餐、额外辅导学习并借助课间、班队活动进行交流沟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活动,敢于表现自己,并推荐、捐赠书籍给学生,引导学生用阅读开阔自己的视野、用知识改变人生。
他们用心、用爱去孵化“未来之星”,也许十五天,不足以改变一个人,但是三年的坚持总会收获不一样的果实。“为了孩子请放慢你的脚步”。
2014年,全队重感冒,近半数队员住进了湘雅医院,但是三下乡工作并没有因此而停滞,他们带病工作,身兼数职,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十天的实践工作,开课支教、实地家访、策划文艺汇演……
他们举办文艺汇演,给孩子们表现的机会,以丰富当地孩子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点燃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让孩子感受快乐与温暖。“老师,我爱你们呢”,“妈妈,今天舞蹈课和音乐课好好玩,我好喜欢呢”这是孩子们给予他们的肯定与认可。
几天的支教,全队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队员嗓子都喊哑了,但是他们不抱怨不妥协,一盒一盒的“金嗓子喉片”是他们的每日“零食”。
“倡导新文化——推进嵇龙人文之美”。
他们敢于创新、敢于挑战,褪去一身稚气,首开“农民夜校”,组建大学生讲师团,邀请村镇干部、党员、群众,结合当前时事开展有关“民生法制”、“时事热点”、“生态环保”、“消防安全”的道德讲堂、时政讲堂、生活讲堂等,推进“美丽新农村”建设。“‘农民夜校’很解渴”不少农民表示“授课内容与嵇龙村村情紧密结合,一点都不枯燥,每堂课都听得津津有味。”
他们举办农民文化艺术节,以文化艺术节目展演、游园会等形式促进当地农民文化艺术节的发展,营造更加积极向上的农村业余生活氛围,不断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推动农村文化艺术发展,丰富农民精神世界。
“乐在嵇龙、美在嵇龙、爱在嵇龙”三个篇章汇聚了农民文化艺术节的妙趣横生;器乐合奏、摇滚爵士、健身武术、趣味小品,还有时尚的“嵇龙Boys”唱响农民时尚新世纪。
敲锣、滚雪球、四人五足、掰手腕、摸石过河、担米接力、铁人四项等众多趣味游戏,源自农民生活实况,将竞技、娱乐、健身等综合于一体。
引导电影下乡,引进广场舞、扇子舞、花鼓戏,由队员担任老师,于是嵇龙的天空洋溢的是“中国范就是这么的气派”,入眼的是“踮起脚尖,提起裙边”。暮鼓时分,学校操场的广场舞音乐准时响起,住在周边的村民们闻讯前来,聚集在操场,进入每日“广场舞时间”。这是大学生进村后,嵇龙村出现的新景象。
广场舞兴起来,这个小村庄的夜晚不再静寂。“以前,我们在晚上只能呆在家里看电视,现在天天出来跳跳广场舞,不仅打发了时间还可以锻炼一下身体”、“刚开始一点都不会跳,学生妹子们教我们跳《最炫民族风》、《小苹果》、《倍儿爽》……现在我们已经会跳一百多支舞了”、“支教的男老师教我们这群叔叔跳舞,现在都能和妇女们一起跳舞参加比赛了”。这是村民们的心声,这是广场舞给嵇龙村带去的影响。白天满满的课程安排,晚上持续三个多小时的广场舞教学,即使声嘶力竭,但是他们乐此不疲。
“改革焕新貌——挖掘嵇龙改革之美”。
走过大片大片的油菜地,看过成群成群的野雏菊,映入眼帘的是一群服装统一的朝气少年。他们身携调查问卷,深入嵇龙群众,实地走访调研,了解基层最“心声”。
他们,走访了大半个嵇龙村,宣讲国家最新政策、制度,采访、收集农民对于文明、经济、生态等众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将这些有关“环境保护、村民娱乐方式、政府管理力度、制度建设、干部作风、就业”的心声汇总,反映给当地村委会、镇政府。他们采访过普通农民,采访过退伍老兵,采访过退休干部“您认为嵇龙村现今哪个方面改变最大?”,“您听说过‘美丽新农村建设’吗?”、“您学习了解过《民法》吗?”……他们与时俱进,全面践行“四个全面”;他们谦恭有礼,结合具体实例为农民普法。
他们携同嵇龙村村委会领导发动农民注重环保,讲卫生,共同建设“美丽新农村”。手把手教农民回收垃圾,学会垃圾分类。
他们参与嵇龙村美丽乡村建设夜晚沙龙,听农民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设想和构思:分三步走,一步一个台阶,循序渐进,不急功近利,要全民参与,不搞高大上,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搞好美丽乡村建设。“疾走青春,一路有梦”。
请你听,他们的青春他们的三下乡,青春热情从未褪却,而后留下或离开。但,爱从未改变亦从未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