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大学“青春沃土”社会实践队爱心支教活动的第五天,孩子们与队员之间的相处愈发融洽,由一开始的害羞、胆怯、被动,慢慢变得活泼、热情,更有不少孩子把队员们当作了朋友。这种变化,不仅表现在日常交往中,在课堂上更为明显。通过了解,我们得知,这与队员们的鼓励教学方式息息相关。
“演讲与写作”课程老师杨曼玲坦言,由于班上孩子年龄层差大,尤其是学前班的孩子由于不识字,在课程学习上很是吃力,所以一开始大部分孩子都很羞涩,不敢上台发言。针对这样的状况,曼玲及时调整了教学方案,采取了以“你可以的”、“试试看”、“我们大家一起给他鼓鼓掌加加油”之类的话语鼓励孩子们勇敢上台鼓励,效果显著。在今天的课堂上,上台朗诵环节中,班上16个孩子有11个主动举起了手,甚至还有些孩子不断强调“老师,我先举手的”。
曼玲对这样的结果表示很惊喜,她认为孩子们是需要鼓励的,他们不仅渴望被关注,而且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
高年级学生为主的英语课堂上也运用了鼓励教学方式。“大口说英语”课程老师郑雅香谈及班上的学生满是自豪和愉悦,“他们课后虽然很调皮,但课堂上却格外认真。”多数的孩子虽有很强的表现欲,但可能由于平时鲜少有机会接触英语,担心自己发音不准,从而羞于表达。而鼓励教育则能够有效地帮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胆怯和自卑,“speak out”成为了班上孩子们的口头禅。
鼓励教育的运用在其他课程上同样适用,美术班的孩子绘画手法越来越大胆,舞蹈班的孩子积极主动上台展示,每一个孩子都在以自己的独特方式进步着。可以看出,鼓励式教育是可取的。以慈爱、包容、宽容、赞美引导孩子,这将使孩子愉快情绪占主导地位,对其学习活动起到良性调节控制作用,给予孩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前进的动力,对其智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然而这样的教学方式真的是广为接受的吗?农村地区至今仍存有“棍棒底下出孝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教育观念。如此根深蒂固的思想下的教育,又将是怎样的现状?
通过调查,大家得知,茂林村里的孩子基本都是农民工子女,父母常年在外务工或是白天在镇上打工深夜才回家。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仅限于生活温饱和学习成绩,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方面关注甚少。“我们那么忙,哪有什么时间去问那些,不听话就打”“我们读书少,不懂得你们说的那么多,小孩子家家的哪要那么多事”“现在吃饱穿暖了还不好好读书,我们以前连书都没得读啊”从家访中家长的言论中不难看出,农村的家庭教育仍存在着以打骂责备为主、不理解孩子、“成绩就是一切”等错误教育观。而农村孩子胆怯、自卑或者过度极端等心理健康问题与这样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分不开,甚至是根源。
对此现状,需要学校和家长双方的努力,唯有家校合作,达成共同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意识,贯彻学习鼓励式教育,将教书育人同爱的传递结合,才能解放孩子被束缚的心灵。
然而,这里提及的鼓励式教育并不意味着一味的娇纵宠溺,以毫无原则的妥协达成孩子的自我满足,而是一种有原则的教育方式。
集美大学“青春沃土”社会实践队此行三下乡所践行的鼓励式教育与我们始终如一坚持“没有苦与艰难,唯有爱与思考”的支教理念相契合,脚踏实地进行因材施教的鼓励式教育,并不只是说说而已。爱的教育,我们紧跟时代砥砺前行,担当责任奋发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