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人们已将李云迪与波里尼、阿格里奇、齐默尔曼等当代钢琴演奏大师联系在一起,他被称为“年轻的钢琴大师”,“浪漫派钢琴大师的接班人”;在中国,他成为家喻户晓的“钢琴王子”。尽管如此,李云迪依然保持东方人特有的朴素情怀。
“我推崇那种天才音乐家,在他活着的时候没有人认可注意,在他死后200年,成为民众热爱的音乐家。”
“肖邦就是经典,200年后,大家仍然迷恋肖邦,被他的音乐感动,这样的经典是穿越时空的,经典艺术和文化是情感性的、精神性的,能有一种无限的价值。”
坐在上海大剧院的贵宾室,李云迪在记者面前侃侃而谈,一如既往的优雅、从容、自信,又透着些许谦和。一身漂亮的黑色西装,妥帖而显高贵,一头标志性的卷发,飞扬中带着时尚。纤细的手指,始终微微张开,双手放在沙发两侧,每说完一个话题,小指即开始轻轻敲击沙发,紧接着,其余四指紧跟而上,在1秒间完成一个连续敲击的“轮回”,透露出这位28岁年轻人的职业习惯。
的确,自从18岁代表中国参加了素有“钢琴奥运”之称的肖邦国际钢琴大赛,并打破了该大赛长达15年无人赢得金奖的沉寂,一举夺冠,成为该项赛事历史上最年轻的冠军得主,有着“钢琴王子”之誉的李云迪凭借其卓越的钢琴才能和俊帅的个人魅力,在全球拥有众多乐迷和疯狂粉丝。
在音乐界里,肖邦音乐的弹奏是最具难度的,因为肖邦音乐是激情与浪漫的糅和体。“关键是很难把握其中的度。”对此,李云迪解释道:“要弹好肖邦曲,需要真正读懂肖邦。”
2010年对于李云迪而言意义非凡。这一年是肖邦诞辰200周年,也是李云迪荣获第十四届肖邦国际钢琴大赛冠军后的第十个年头。《纽约时报》曾评价说:“李云迪是一位诗人般的钢琴家,同时他有着极其敏锐的触觉(但必要时他也有非凡的力度),对音乐肢体和旋律线条的感知同样无懈可击,所有这些特质使他的肖邦臻于完美。”正是得到了如此高的评价,身为肖邦代言人的李云迪也承担起了纪念伟大音乐家肖邦的重任,一年来先后举办了90场独奏会。
“肖邦是唯一一位把一生都奉献给钢琴的作曲家,他的作品涵盖了钢琴中几乎所有的技术、音乐和艺术。我是一个完美主义的人,非常挑剔,用10年甚至15年的时间来演绎,其实并不算长。”李云迪始终认为肖邦的作品和中国传统文化其实有着许多共通之处。“肖邦的作品中从没有声嘶力竭,永远那么优雅,带有贵族气息,这点非常符合中国传统,就是委婉;而他作品中的平衡感,就像是中国文化中阴阳平衡的境界,有一种柔中带刚的意境。”正是这种平和不争的精神内涵,影响了李云迪的艺术观与人生观。肖邦大赛获奖至今,李云迪一直都没有中断对肖邦作品的研究和演奏。随着对古典音乐的研究和把握,人生阅历的增加,都让李云迪表现出超越同龄人的成熟。而这种成熟最明显的表现,无疑就是他已经能够淡然面对成败得失。
也许是机缘,也许是他与肖邦有着相同的气质,年轻的李云迪独爱肖邦。“只要听到肖邦的曲子,我的心就会变得格外宁静。”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早早地下定决心要好好演绎肖邦的曲子。凭借喜好和努力,数年如一日的钻研,李云迪不仅读懂了肖邦,而且做到对肖邦音乐运用自如。
李云迪说:“钢琴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学习钢琴的过程是一个陶冶情操的过程。很多时候,也许你心情浮躁,也许遇到不顺,但是只要弹起钢琴,心情就可以变得安静,心灵就可以得到净化。”这些话绝非故作清高,恰是李云迪钢琴生涯的真实写照。
1982年出生于重庆的李云迪,7岁时一次偶然机会接触并爱上钢琴,从此与钢琴结下不解之缘。尽管如今事业已经功成名就,但练琴对于不少艺术家来说都是一段悲酸往事。对此,李云迪却笑着表示自己并非琴痴,除了弹钢琴,与其他小孩子都没有什么两样:“虽然会贪玩,但是练琴对我来说还是很幸福的,因为我很喜欢。小时候可能很多的趣事就是乒乓球、看电视什么的,和一般孩子没什么两样,我到现在还记得机器猫。”李云迪从小每天都要练琴3个小时左右,但他坦承:学钢琴、练钢琴,都纯粹是出于自己的喜好,父母从不逼他。“艺术学习更重要的不是为了出名,而是在于提升自我素质。”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只是把学习钢琴当成提升自己素质和表达自我情怀的一种方式。正是出于这一想法,他学得很轻松,除练琴外还会安排时间进行文化学习和开展各种锻炼。“除了不会篮球,别的活动都在行。”李云迪说到此处,不禁感到有些自豪。“但要在钢琴弹奏上有所成就,就必须要付出多一倍的努力。我现在每天还是要练习4个小时钢琴,因为我一直坚信一个道理:运气是必要的,努力是必需的。”
而在父亲李川的记忆中,李云迪从小生活非常有规律。“每天下午4点放学,6点前完成所有的功课,然后是雷打不动的看动画片时间。7点整,当《新闻联播》片头音乐一响起,他就乖乖跑到钢琴前开始练。练到9点,再预习第二天的功课,然后睡觉。”
曾经,受到批评或被议论,李云迪会感到压力重重或心里很纠结,如今,经过一番沉淀的他却认为:“对艺术的理解和感悟是多元的,所以,用多沟通的方式正确对待批评以及猜测议论,应该是艺术家生活的一部分。”
李云迪每年演出的数量大大低于郎朗,但年轻的李云迪并不担心:“我看的是未来5年、10年。场次多少并不代表什么。”
用流行元素包装古典音乐,最为成功的是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他的经纪人将他打造成一个超级商业品牌。李云迪显然比较赞同包装帕瓦罗蒂对于推广古典音乐商业上的做法,“他一定程度上拉近了严肃的古典音乐与普通观众的距离,也有助于古典音乐在大众间的传播。”但看似前卫实则传统的李云迪也认为,在过于商业化的领域曝光,对于一直以传统形象出现的古典音乐,有可能带来相反的效果,流于低俗化。
为此,李云迪试图能维持二者的平衡,他曾经为了一次慈善演出而取消了原先安排的高额商业活动,因为担心商业活动会分散晚上演出精力。
李云迪说:“目前古典音乐家被包装得越来越商业化,有的是个人意愿,有的是唱片公司的计划,但我个人比较反感,活动多只能是‘明星’,很难成为大师。我推崇那种天才音乐家,在他活着的时候没有人认可注意,在他死后200年,成为民众热爱的音乐家。”李云迪认为,如何从知名的钢琴家成长为有自己风格的大师,不是靠几年的名气就能完成的,而是要潜心学习,苦心孤诣,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这是年轻钢琴家应该走的道路。
——摘自《新民周刊》
《中国国门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