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荣成高铁站走出来的时候被一幅宣传画吸引,金黄的房顶高而陡,石头堆砌的墙体整齐而美观,正契合了脑海中对传统村落的想象,走近一看,在宣传画的右下角淡淡地立着“海草房”的字眼,因为朴实而显得平淡,因为独特而又赫然立着。
乘车前去东楮岛村的路上,我一直试图在脑中勾勒那是一幅怎样美的画卷,是怎样一群朴实的村民,经营着怎样质朴的生活。越想越期待,同行的队员们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尽情收揽车窗外的景色。渐渐地,当一栋熟悉而又陌生的房屋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才能真实体味到那真实的美——海草房的美。
到达东楮岛村后,团队成员首先联系了东楮岛村主任,到达村委会。队长向村主任介绍了调研团队情况及社会实践调研内容并得到了村主任的支持。在村主任的帮助下,我们划分了采访路线,分组对村民进行采访。起初,由于不适应当地村民的方言,采访过程遇到了一些小困难,但庆幸当地村民的热情与好客,耐心地与我们交流,尽量清楚地回答我们的问题,采访过程还算顺利。采访村民的过程中,我们近距离参观了海草房的外观,加之村民的介绍,了解认识到了海草房“由内到外”的美。外在美,美在构造,美在材料;内在美,美在特性,美在传统。
海草房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据当地村民介绍,他们靠海生活,海草靠海所得,海草房住起来冬暖夏凉,极为舒服,承载着几辈人的文化与记忆,然而近几年来海草越来越少,建筑成本愈来愈高,海草房也仅剩50多座了。当不止从一位村民口中听到这惋惜与担忧时,我开始理解“乡村记忆工程”承载的“乡村记忆”和预想挽救乡村文化的“工程”。
下午,我们回到村委会,就原先准备的村委会采访提纲和从村民获得的信息对村主任进行了访谈。从海草房文化、“乡村记忆工程”试点、旅游开发、村民收入等多个方面进行了了解。最后,在村主任的介绍下我们参观了东楮岛村文化博物馆,在那里,从每一处物品里感受属于东楮岛村的文化。
借用宣传刘公岛的一句话,“东楮岛村,不仅仅是个村。”东楮岛村,是个被海包围的小岛,是承载着两百多年海草房文化的村落,是挽救着乡村文化的“乡村记忆工程”试点,是……
海草房里有海风的味道,有属于他们的文化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