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网
首页 关于我们 实用范文 毕业论文 高校新闻 社会实践 校园文学 祝福许愿 同学网 站内搜索 会员中心 会员申请
当前位置:  大学生网首页  >>  社会实践  >>  助力脱贫攻坚,筑梦红色马兰——河北农大“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暑期活动纪实

助力脱贫攻坚,筑梦红色马兰——河北农大“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暑期活动纪实

来源☆作者:河北农业大学理学院发布时间:2019-07-23点击率:5069

——河北农业大学赴阜平城南庄镇马兰村“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纪实

在“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的旗帜下,河北农业大学理学院、园艺学院、艺术学院,立足与深度贫困村建立长效对接机制,以“助力脱贫攻坚,筑梦红色马兰”为主题,由4名教师、8名学生,联合组建赴阜平县城南庄镇马兰村“精准扶贫,教育筑梦”社会实践团。2019年7月9日8:00,学校党委副书记孙朝阳、校团委书记时翠平、三个学院党委负责人,出席出征仪式,正式拉开社会实践帷幕。

插科技翅膀,助产业起飞

7月9日,实践团队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奔波抵达马兰村。在驻村第一书记、河北银行保定分行副行长蒋铁强,村支书孙志胜的带领下,12名师生直奔香菇种植园区。

香菇产业是驻村扶贫工作组近两年为当地寻找的稳定脱贫产业,收益在今年初显,估计每个棚的收入都在4万左右。村民对此寄予了很大希望,经不起一点波折。在香菇培育大棚,河北省食用菌岗位专家、园艺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李守勉博士,与种植户进行了现场交流。从棚区的规划设计、大棚建设、品种改良、模式升级、经营销售等方面,一一回答了菇农在产销过程中的技术和管理难题。针对香菇培育过程中个别菌棒发生霉变的现象,李老师提出应及时采取底层放置或单独存放的措施,并建议通过喷洒石灰水进行除菌消毒,及时避免了菌棒的交叉感染,有效排除生产风险。实践团还发放了自编的《香菇技术手册》,与种植户建立了微信群,形成技术指导长效机制。

板栗是当地又一主栽经济作物,但一直粗放管理。实践团师生根据前期考察情况,特别请河北农业大学李保国团队的齐国辉教授作指导,专门定制了板栗栽培技术要点和周年管理作业历,为提升板栗产业提供了技术支持。

泛支教轻舟,扬科学风帆

7月10日,实践团走进马兰村希望小学,开始了支教活动。来自数学、物理、化学、音乐、园艺专业的同学,紧紧围绕“趣味数学、活力实验、声乐歌唱、自然科学”四个方面展开现场教学。活动中,同学们带领小学生亲手操作“魔法药水”“喷水显字”“火山喷发”和“热胀冷缩的气球”等化学和物理实验。小学生们热情高涨,带着对新事物的好奇,积极动手体验,在实践中探索科学的奥秘,对于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神奇变化,表现出对知识的强烈渴望,蜂拥而上,积极向大哥哥大姐姐寻求答案,还表示希望哥哥姐姐们以后能为他们带来更多有趣的科学小实验。

音乐课上,同学们弹奏教唱歌曲《大海,我的故乡》。小学生们用干净纯粹的歌声诉说着对外出打工父母的思念和感恩之情。在学校广场国旗下合唱《我和我的祖国》,大、小学生的爱国情怀在这一刻交融。

同学们还带领小学生开展素质拓展游戏和暑期课业辅导,介绍了我校李保国教授的生平事迹。小朋友表示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奉献马兰村。

献嘹亮歌声,颂祖国华诞

每天晚上,马兰村民都要自发来到小广场扭秧歌,纾解一天的疲劳和美好心情。

7月14日晚,结合当地特点,实践团与本村艺术团体一起为群众奉献了一场内容丰富的晚会。团队成员演唱的《最美的歌儿唱给妈妈》、《母亲》、《夜空中最亮的星》、《天路》等一首首歌颂祖国伟大变化的歌曲,无不让在场的老百姓拍手叫好。师生还踊跃与村民一起扭秧歌,感受当地文化的韵味。与村民一起合唱《我和我的祖国》将整晚活动推向高潮。

7月13日,同学们参观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后,在旁边的甬道上,还与一保险公司的参观团共同唱响了《歌唱祖国》,吸引大量参观者加入。大家一起用歌声缅怀革命烈士,歌颂祖国的繁荣昌盛。

马兰村有自己的儿童乐队,一手组建并长期担任乐队辅导的是邓小兰老师。年过古稀的邓老师是邓拓先辈的女儿,出生后就被寄养在离马兰村很近的麻棚村老乡家里生活了3年。缘于个人身世、父辈情结及对这片土地的热爱,邓老师一直把这里视为第二故乡。自2004年开始,邓老师不辞劳苦,常年奔波于北京—马兰之间,为马兰筹资建学,募集音乐器材和教学用具,并亲自担任义务音乐教师。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邓老师的辛勤耕耘下,马兰小乐队迅速成长,并到北京等地演出,曾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的高度评价。

实践团成员受到马兰小乐队的热烈欢迎。在邓老师指导下,团队成员和小乐队的小朋友一起合唱了《如果有一天你来到马兰》。邓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马兰孩子们对音乐的热爱,深深感动着团队的每位成员。这次合作也将在今年8月初举办的第四届马兰儿童音乐节上再次亮相。

普疾控知识,解燃眉之急

通过张贴宣传画、发宣传手册、入户讲解结核病预防知识,是这次社会实践的一项基本内容。实践团成员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详尽介绍了结核病的感染症状、发病情况、传染途径、预防措施及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有一位村民还现身说法:“我年轻的时候也得过这个病,经过正规药物治疗,已经治愈,你看我现在活到80多了,身体还很健康!”。通过宣传国家防控肺结核的优惠政策,村民们一致认为,这是老百姓的福音。自己也应该重视起来,从预防做起。

在马兰村进行社会实践恰逢当地香菇采收旺季。实践团师生主动通过驻村工作组联系,为种植户义务采收香菇。因为香菇生长、成熟的特殊性,要求采摘必须及时,而且整个过程只能人工完成。摘小了未达到成熟状态会降低品级,成长过大一旦开伞就会丧失营养,同样会降低品级。品级降低会直接影响香菇的收购价格,影响农民收入。实践团成员在技术员的指导下,分为三组进入香菇大棚。刚开始由于不太熟练,每采摘一个都向种植园工确认一下是否摘得恰到好处,很快同学们就掌握了采撷要领、分类技巧,从磕磕绊绊到轻车熟路,成功以“菜鸟”新手升级为经验老手。通过一天的劳动体验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采摘工人们的辛苦和不易,也深深感受到由于付出而收获的快乐,领悟到劳动的真谛。

送政策入户,问乡亲需求

实践团继去年入户走访,新选择了岔河、孟家台、刀把、上刀把等自然村进行了逐户政策宣讲和调查。

每到一户,师生都对家庭收入、子女上学、看病医保、住房条件等状况进行深入了解。再此基础上,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宣讲国家最新脱贫攻坚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同学们针对村民们关心的国家福利保障制度耐心讲解,使福利优待、老人赡养等政策更加深入人心。同学们还宣讲了环保知识和垃圾分类知识等。

5走访调研.JPG

由于马兰村位于深山区的特殊地理位置,村民居住十分分散,且村内青壮年劳动力大都进城务工,只剩老弱妇孺留守家中。就近集中安置成为拔掉穷根的治本之策。当下,14栋高7层附带电梯的安置楼已基本完工,预计10月左右即可拎包入住。除西马兰自然村外的21个村580多户村民都将得到安置。人均住房25平方米,不用村民花一分钱。搬迁者每人还将获八千元搬家费,十年免物业费、取暖费。村民对此项工程十分期待,但同时担心楼房生活不习惯,生活成本增加,没有了现在庭院的种植、养殖收入。在问到村民当前迫切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中,反映最为集中的是看病难这一问题。群众反映农村医疗人才奇缺,而且医疗水平不高。

在岔河村的一对70多岁老夫妻家,同学们一边帮老人家往炉灶里添柴做饭,一边唠家常。老人家都有低保,驻村干部还经常到家看望他们,生活基本有保障。当谈起即将竣工的新农村社区时,老人家高兴地说,他们已经与政府签订搬迁协议,估计下半年就能入住了。社区建的医院和福利院,也将为他们提供极大地方便。

寻革命足迹,传红色基因

马兰村是一个有着悠久革命历史的村庄。1944年,由红色新闻家邓拓主持编辑出版的中国革命出版史上第一部《毛泽东选集》(晋察冀版)就诞生于此。深入挖掘马兰的红色旅游资源是此次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

7月11日,实践团在邓小岚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晋察冀日报》(《人民日报》前身一部分)社旧址和邓拓故居。邓老师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父亲等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八匹骡子办报”“三千字内做文章”以及第一部《毛泽东选集》诞生的故事。在马兰纪念广场,马老师带领大家一同瞻仰了马兰惨案纪念碑,详细讲述了吕哑等十九名马兰老百姓为掩护报社,在敌人面前宁死不屈而惨遭敌人杀害的英雄事迹。

7月13日,实践团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位于城南庄镇的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深入了解晋察冀边区军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以及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建立的不朽功勋。一副副战斗场景,一件件战争遗物,一张张烈士图片和事迹,一句句赞扬的诗词,将那段血淋林而惨痛的过去展现在师生们眼前。这些英勇就义的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和平、美好的今日,他们的事迹催人泪下,让同学们感受新中国来之不易,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革命先烈、革命老区。

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结束后,同学们在推动科教和文化下乡中感受到了自身价值,在无偿劳动和志愿服务中增长了才干,在入户调查和参观革命遗址中接受了红色教育。他们把心留在绿色马兰,将红色马兰融入血液,跟音乐马兰作了个约定。



亲爱的读者朋友您好!欢迎您欣赏这篇文章,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很美或很有用,请点击以上按钮分享给您身边的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