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辽宁日报
来到3月,今年高校毕业生求职又开始进入高峰期,在沈阳,一场接一场的招聘会场面火爆。
然而,今年辽宁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仍然不小。据省教育部门介绍,今年辽宁省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预计将达到24.5万人,比去年增加1.6万人。
如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来抓;相关部门、社会各界也是高度关注,积极提供就业岗位,并加强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服务与引导。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既需要各界施以援手,同时还需要大学生努力调整心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升自身素质和就业能力。
省心理咨询师协会近日对我省近500名大学生进行了就业心理调查,结果显示,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就业目标定位不准确、过于理想化、心理期望值过高等心理误区。
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这些心理倾向,无疑加大了解决就业问题的难度。应该说,大学生要实现顺利就业,战胜自己、树立正确择业观是第一关。
今年我省高校毕业生人数将创历史新高
3月9日,沈阳人才市场促进大学生就业活动月拉开了帷幕。在首场招聘会上,90家用人单位进场,共提供岗位2956个,吸引了4200余名求职者前来应聘;3月12日,辽宁省首场“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专场招聘会”举行,137家大型国有和民营企业前来参会,5000余名高校毕业生来寻找就业岗位。
“今年,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还没有彻底消除,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仍然很大。”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刘铸说,“今年我省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预计将达到24.5万人,比去年增加1.6万人。”
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的一项民生工程。 2007年,我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对零就业家庭、城镇低保及边缘户家庭、农村贫困家庭和残疾人家庭的高校毕业生实施政府兜底安置政策。
刘铸向记者介绍说:“从2007年到2009年,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工程发放了就业援助资金 4100余万元,为我省4.4万名贫困生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就业援助。今年我省还将继续实施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工程,重点做好就业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开发等就业援助项目。”
促进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据介绍,2009年我省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7%。这样一个数据,是政府在特殊形势下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教育部门与各高校超常规推动、毕业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以及全社会共同努力下取得的成绩。
“今年我们将继续加强与各相关部门的合作,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陆续召开不同类别与专业的专场招聘会。”刘铸表示。初步计划,省教育部门将组织省内高校举办不少于8000场的校园招聘活动。
刘铸拿出一份2009年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综合服务市场招聘会汇总表说:“通过近年来政府和高校的努力,特别是加强对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方面的指导,对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提升就业技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大学生就业“心理误区”解码
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刘铸分析今年我省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说,不可能每个大学生一毕业就进大机关、大企业、大单位,很多人还是要从基层干起,在实践中逐步锻炼、成长。要打开就业空间,大学生如何加快转变择业观念这一点至关重要。
沈阳市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王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一再呼吁:民营企业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大学毕业生积极挖掘就业岗位;同时大学毕业生也要继续转变就业观念,不要只盯着大企业、大城市找工作,其实到基层就业和创业,发展空间很大。
为了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特点,辽宁省心理咨询师协会近日完成了“辽宁省大学生就业心理特点实证研究”这一调查研究工作。此项调查涉及应届毕业生 282人,待业大学毕业生158人,还走访了5位高校毕业办负责人,4位省、市人才市场负责人和 15名毕业生家长。参加调查活动的大学生填写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问卷”,回答了包括就业意识、就业自我认识、就业动机、就业价值取向、就业心理准备、就业自信心、就业的社会支持等与就业心理相关的7个方面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就业自信心、就业的社会支持、就业的心理准备等方面总体状况良好,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误区一:大学生就业意识产生较晚
调查发现,52%的大学生就业意识开始于大学三年级,36%的学生开始于大学一、二年级,大约11%的学生没有就业意识。
专家点评:就业意识是指个体对就业活动的认知,包括就业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等,就业意识是个体就业计划制定和决策的前提。大学生就业是人生一个重要转折,能否顺利度过这个时期,对其未来职业发展有重要影响。个体的小学、中学、大学教育都是在为未来就业做准备,甚至是为未来一生的职业发展做准备,如果完成大学教育就进入就业环节,那么就业意识产生在大三时确实过晚,不利于大学生个人的职业规划。
误区二:多数学生就业目标定位较模糊,部分学生就业目标定位过高
调查中,约40%的大四学生表示有较为明晰的就业目标,约60%的学生表示有就业目标,但不确定。而在对就业市场负责人和高校负责人的访谈过程中,多数负责人认为,一些学生就业目标定位不准确,过于理想化,学生心理期望值过高。
专家点评:当前我国本科教育已经不再是精英教育,大学本科毕业生走向普通工作岗位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
误区三:缺少明晰的就业自我认识
对大四和待业大学生的调查均显示,近半数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兴趣、就业价值取向等相关问题认识较为模糊,只有少部分大学生对此有较为明晰的认识。
专家点评:就业认知是指个体对个人职业价值、兴趣、能力以及职业的事实状况和相关信息的了解。就业中职业的选择和决策均需要对自我职业价值取向、兴趣、能力有清晰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就业过程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大学生就业的自我认知模糊必然对就业产生不良影响。
误区四:就业心理准备不足
大学生就业心理准备主要是指对就业的专业准备和就业技巧的准备等认知。大部分大学生做了专业拓展方面的准备,近50%的学生表示接受过就业方面的教育、训练辅导;20%的学生表示接受过较多的教育、训练和辅导;极少部分表示没有这方面的训练。
专家点评:综合学生调查结果和就业市场负责人意见,可以得出这样的看法:尽管部分大学生在专业方面做了相应的拓展,但往往与社会需求相脱节。而就业教育、训练和辅导则不够系统,偏重于就业技巧训练,忽略了学生社会性的培养。
积极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近年来,高校纷纷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引导大学生们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确实对缓解大学生就业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采访中,已有近10年学生工作经验的沈阳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肖于波这样认为。
采访中,记者在肖于波处看到了一份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建议稿》。他说:“从大学新生入学开始,我们就为他们进行必要的就业方面的指导。”
在这份建议稿中,关于就业指导的安排达到了44课时,有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大学生创业指导、大学生求职指导、就业心理调适等。
我省提出,今年将继续做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关项目,包括做好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工作;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扩大就业服务领域;进一步完善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的配套政策;继续做好“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农村从教计划”;全省高校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选聘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辽西北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各类项目的招募工作,力争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人数有大幅度增加。
有关政策还鼓励大学生创业,我省将在高校普遍开展创业教育,探索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把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内容,在高校建立创业实习基地以及孵化基地等,今年,所有大学科技园都将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及孵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