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焕芹,女,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1987年毕业于山西医学院医疗系,1995年获山东医科大学心内专业硕士学位,从事心血管内科及老年病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20余年,能妥善处理心内科及老年病专业的常见病、多发病和危急重症 擅长老年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承担过5年制医学专业的理论课及临床带教工作,指导硕士研究生5名。参与的课题分别获省科委二等奖和三等奖,现承担省自然基金课题1项,省卫生厅课题2项,发表SCI文章1篇 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中国病理生理学杂志》、《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副主编著作2部,参编著作多部。
以下是7月18日陈焕芹教授与在保健心内科体验医生工作的3名队员聊天时的部分谈话记录。地点:齐鲁医院华美楼12层保健八病区医生办公室。
队员:老师您感觉在您诊断中用的各种知识里面,是工作后积累的经验占得比较多还是以前课本上的知识用得比较多?
陈教授:这些都很重要。现在临床都是证据医学,还有就是一种直觉,病人来了以后,根据以往的经验,感觉是什么病,然后再找证据支持,这就是靠你的知识和观察。至于课本上的知识,比如典型的心绞痛,像课本上描述得那么典型的病例,在临床上几乎没有遇到。但是那些知识是必需的,理论知识学得越好,你的思维就越好,处理起来更容易。
队员:会不会有什么知识忘了,因为学的知识很多。
陈教授:忘了就再查找课本。当了医生,看书是免不了的,这辈子就要不停地学习了。也不是说太累,有时间就多看点,没时间就少看点,但是要把每天碰到的问题回去查一查书,多思考,看你的思路和其他大夫的有什么不同。
队员:有些医生不希望自己的子女继续从医,这是为什么呢?
陈教授:我女儿也学医,她自己想学的,而且我觉得她对医学有悟性,也善良。我一直觉得医生是个不错的职业。但也有的医生,他们认为现在的环境是不太好的,包括医疗纠纷等问题。医疗纠纷,我不能说我以后不会发生,但病人的死亡是正常的现象。医生不可能把病人的病都治好了,医学毕竟是有局限性的。
队员:但是病人的家属不理解。
陈教授:能否理解就看医生们的解释,有些实在解释不通的,就得反复解释。有时候病人来的时候病情比较轻,后来重了,确实是无法扭转的。偶尔去治愈,经常去帮助,总是在安慰。医生的能力也是有限的,病人去世了我们也很难过。有时候多少年前去世的病人,我们都是在心里装一辈子的,谁也忘不了在自己手下去世了多少病人。没有责任心的医生是极个别的,大部分医生都很有责任心。一个经常来找我的病人,四十多岁,心衰,找了我五六年。他去世那次我正好出发了,我没想到我出发那天他又发烧感冒,心衰去世了。那次我有点大意了,让一个年轻大夫来查房,等我第二天来的时候,病人已经去世了,我说:“怎么就死了呢。”那个年轻大夫说:“陈老师我好好抢救了,我也叫了心内科主任好好抢救了。”我说:“我不是这个意思,也不怀疑你好好抢救了。”确实是很遗憾。病人有时候不一定能抢救过来,这是知识的有限性,每去世一个病人,我们都要反省自己,如果给病人用了别的药,会不会好一点。
队员:您感觉高级别医院的大夫和基层医院的大夫收入有差别吗?
陈教授:肯定会有一些差别的,很多高级别医院由于工作能力出色,有时会外出会诊、外出手术。这样一方面帮助了基层的医院,一方面自己也获得一点收入。你越优秀,手术的机会就越多,讲课的机会就越多,我觉得收入差距主要体现在这方面。
队员:老师,现在咱们中国的医疗水平和外国的医疗水平差距大不大?
陈教授:我觉得不大,中国的医生很厉害。都说中国的厨师、中国的司机、中国的医生外国人当不了。中国的医生是一流的,不要怀疑。不足之处是没有国外的医生规范,但是咱们有自己的经验和治疗。
队员:您认为怎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呢?
陈教授:只要你对病人真诚的好,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九的病人都会理解你、信任你。
队员:您觉得是不是媒体夸大医患矛盾呢?
陈教授:媒体报道的有些医生被打的之类的,肯定是那些医生说话态度不太好,或者其他什么原因。我觉得还是与医生的性格以及与病人的交流有关系。
在谈话中,陈教授反复提到的一个词,便是信任。的确,信任在医患关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当前社会中,种种的原因导致了大众对医生信任有一定程度的缺失,特别是对医生敬业精神的不信任。然而,在齐鲁医院干部保健科(老年病科)社会实践的三天,队员们感触最深的,便是这里的医生工作的繁忙和敬业奉献。在谈话中,陈教授用她自身的经历告诉队员们,医生如何去赢得患者的尊重,给队员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整理/杜通、李鸣浩 审核/陈焕芹、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