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改进传统课堂教学,还是主动适应市场需求——
高校开“潮课”以什么为标准
最近,中山大学宣布开设“哈利·波特与遗传学”选修课,大连海事大学开设“船舶保安”课程。随着多所高校“潮课”被曝光,一时间引起舆论对高校课程设置的关注。
提升课堂吸引力“潮课”不断推陈出新
厦门大学体育课教学生爬树,中山大学计划开设“哈利·波特与遗传学”课程……近几年,一些曾流行于小说、电影或网络的“明星”甚至游戏,与一些学科知识融合后,相继进入大学课堂,成为不少80后、90后大学生竞相追捧的选修课。
“近年来,为了提升大学课堂吸引力,各种追赶时代潮流的新课程不断进入大学课堂。”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雷万鹏认为,现在,部分大学课堂出现一些符合学生口味的新课程,是一种好现象,它反映出越来越多的教师正在根据学生的时代特点,不断引入新的元素,革新课堂教学,试图通过改变传统的课堂呈现方式,提高课堂吸引力。这种创新做法值得推广,但要避免功利化倾向。
与中山大学将大学生耳熟能详的哈利·波特引入遗传学课程相似,去年9月,广东河源职业技术学校将风靡网络的“三国杀”游戏引入课堂,并面向该校学生开设了选修课“三国杀攻略教程”,颇受学生欢迎。每学期,学校开放选课系统不到10分钟,选课名额就已爆满。
其实,学科知识与学生喜闻乐见形式两张“脸”越贴越近的,不只是网络游戏“三国杀”。此前,大连海事大学航海学院也开设了“船舶保安”的必修课程,该课程被外界传为“海盗研究”课程。其中,有部分内容是向学生传授遇到海盗的应急措施以及相关工具的使用。亚丁湾事件后,该学院曾开设了“海盗防护”系列讲座,从海军护航编队如何保证商船安全的角度讲授抗击海盗的方法。
大学既植根于市场又要高于市场
学科知识与学生接受意愿之间相互“推搡”导致课堂沉默,一直是大学课堂的一种“通病”。
“现在的大学,就像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一头是课堂吸引力不足,师生相互‘置气’;另一头是用人单位不断抱怨大学培养的人不好用,要求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要有市场意识、商业意识。”雷万鹏认为,大学本应有大学坚守的价值,要与市场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自身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专业和课程设置不能完全唯市场是瞻,不能以赶时髦的方式来追求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等短期效应,而应尊重高等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以不变应对市场的万变。
对于“潮课”引发的争议,一位“潮课”的任课教师说,过去,给学生讲学科知识,他们根本不愿听,有的是埋头看英语单词,有的看小说。现在,把学生们熟悉的游戏搬进课堂后,不仅学科知识顺利教给了学生,而且更重要的是课堂根据市场需求,加入了大量对学生就业有用的技巧。
中山大学前校长黄达人认为,毕业即工作,实际上是职业教育的追求。虽然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但这并不意味着普通本科院校就要主动去靠近市场需求,被市场所“绑架”,而应根据办学和人才培养的不同目标,有相对独立于短期就业市场之外的价值追求。
“大学要根植于市场又要有高于市场的意识,不能完全跟着市场走。当前,国内高等教育有种不好的现象是,忽视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之间的差异。如果普通本科院校课程设置过于紧扣市场需求,一方面可能使普通本科教育演变成职业教育,另一方面可能使高校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其课程、专业体系始终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这并不符合高等教育的自身发展规律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规律。”黄达人说。
“潮课”反映学科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变化
“当前‘潮课’层出不穷的背后,其实正说明了学科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变革以及教育对象需求的变化,要求高校专业及课程设置急需重新审视和调整。”雷万鹏认为,要打破这个困局,当务之急是,课程设置在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强调教师设置课程的自主性。比如,市面上虽然早就找不到黑白电视机了,但前两年有所大学居然还给大学生们开设了一门“黑白电视机维修”的课程,“像这样的事情,在某些大学还存在”。
对高校而言,什么样的“潮课”能开,什么样的老课程、老专业可以关停,究竟当以什么为参照?
“任何一门课程不能随便开,也不能单纯以学生喜好为标准,而应同时考虑学科发展、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以及是否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湖北某高校教务处长说,高校目前的专业和课程设置都是依据学校学科特点、社会各行各业不同时期发展特征等设计出来的,开设每门课都要事先经过学校反复研究、严格审核。
但事实上,也不乏有高校开设的“潮课”披上了国际通识教育的“盖头”。“其实,中国与美国的高等教育,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是不同的。这是由国情和教学体系不同所致,并无优劣之分。比如,在美国,本科教育阶段强调的是通识教育,专业学习实际上是在研究生阶段完成的。但在我国,高等教育需在本科阶段既要设置通识课程,还要开设专业课程。两者间的比例、分寸如何拿捏,这是当前确实需要研究和迫切解决的问题。”黄达人说,“课程如何开设,相信每个学校都能对照各自办学目标,自主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