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昊翔,2008年从英国利兹大学博士毕业归国任教,仅两年的时间却连续获得“本科教学优秀二等奖”和“本科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也许你会将这些归功于他的留学经历,或许又会归功于他所在的优秀的团队,这些当然都是对的。只是当您走进王昊翔,就会发现,机遇不仅眷顾有准备的人,更眷顾那些纯粹的人。
王昊翔又拿奖了,不熟悉他的人一定奇怪这个刚刚任教两年的年青人,怎么会连续获得教学类的奖项,而且名次一次比一次好?可是对于熟悉王昊翔的人来说,似乎这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用一起工作的袁老师的话来说就是:“这很正常,我常常看见他忙碌的身影,他是一个很勤奋的年轻人!”
说起王昊翔,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形容他:随和、谦虚。王昊翔很年轻,79年出生的他总是被人戏称为“80后”,确实,博士毕业的王昊翔并不是一副少年老成的样子,他喜欢穿简单随意的运动服,走到哪都背着一个大大的双肩背包, 说话前总是先“呵呵”地笑一笑,那腼腆的表情常常令人感觉他还是个学生,可是说起如何教书育人,王昊翔圆圆的、颇有些可爱的脸上立刻变得深沉、认真起来。
王昊翔所讲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是国家级精品课程,课程要求教师既要有丰富的一线研究开发、运行维护的经验,还要对前沿技术熟悉和掌握,不仅如此,他所任课的计算机双 语班的学生都是从全年级最优秀的学生中选拨出来的。因此,王昊翔常常感到自己肩上的压力不小。于是,王昊翔开始利用一切机会学习如何讲课。他借来往届主讲教师的课件认真研究,并向他们讨教教学方法。教务处的专家来听课检查的时候,王昊翔也总是诚恳地咨询着:“您看我讲课有什么问题么?”而专家的意见都会被王昊翔一一记录下来,在实际的教学中再慢慢体会。
有一次一位老专家提醒他:“一堂课结束后应该有个重点内容的回顾,这样才能加深同学们的印象。”王昊翔听后如醍醐灌顶,便着手在教学细节上狠下功夫。后来他不仅在每堂课后都增加了复习、总结的环节,还在每堂课伊始增加了“预览”的环节,对本节内容做一个框架式的介绍,这样一来同学们上课之前“心中有谱”,学完之后“重点明确”,难怪有学生这样评价王昊翔的课: “王老师的课思路特别清晰,厚厚一大本书的内容他能在课堂上就让我们‘心知肚明’了!”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知识持续更新、信息量大的学科,如何让学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成为这位年轻的教师深入钻研的问题。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他总是说:“我现在的工作,离古人定义的‘师’还是有很大的距离。不过古人对‘师’的定义,却启发我们不能把教学工作只局限于课本和课堂或是习题和考试。” 他鼓励、协助学生们到一个大型的专业社区网站对最新最前沿的各类英文资料进行翻译,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们对专业英语的掌握能力,而且为整个社区做出贡献,为后来的中国学生的学习提供宝贵资料。同学们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收获了知识,还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王昊翔不仅注重授课期间与学生们沟通互动,对考试后学生们的反应也很在意。有一次,一门考试结束后,王昊翔找到一位考试成绩很差的学生,他不明白为什么这个很聪明的学生会考出这样的成绩,王昊翔很真诚地询问学生:“是不是我的课有什么问题?”学生的回答却令王昊翔十分意外:“王老师,我挂了很多课,您是第一个走来问我‘为什么挂课’的老师,所以我想和您聊一下我的想法……”,原来,这个学生对计算机根本不感兴趣,他想从事的是经济管理类工作,甚至还做了自己的创业计划。王昊翔突然意识到自己的一句关心,让学生有勇气说出在心里埋藏很久的想法。王昊翔很感动,因为学生对他无比的信任,王昊翔也很庆幸,他用自己的方式帮助了一名很有潜质的学生。后来王昊翔一直鼓励这位学生要先保证能够拿到一个本科的文凭,才有能力继续追求自己的理想,同时王昊翔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做法,无论是课堂内外,还是课程是否结束都会经常和学生们沟通,关心他们的想法。
王昊翔就是这样一位纯粹而认真的年轻人,可是就在几年前,他却还懵懵懂懂,不知道自己将来应该从事什么工作。
原来,2002年当王昊翔考入英国著名的利兹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时,第一次远离父母独自生活的他,除了感到生活的压力和艰辛外,对未来并没有什么计划和打算,只希望早日学成归国,找到一份高收入的工作。但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让他改变了想法,也让他找到了自己可以为之奋斗一生的理想。这位教授就是利兹大学的肯·布劳德利教授,他为人和蔼亲切,研究的方向新颖务实,这些都深深吸引了王昊翔。王昊翔不仅因此修改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而且还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布劳德利教授的课程。2003年底,当王昊翔因为每年20万人民币昂贵的博士学费而准备放弃继续攻读博士时,布劳德利教授主动向王昊翔伸出援手,他看上了这位来自东方的稳重上进的年轻人,他帮助王昊翔获得了一笔专项的奖学金,解决了王昊翔的学费和生活费的问题。“后来,我跟随布劳德利教授攻读博士,我真的非常感激我的导师,是他给了我继续学习机会。”不仅如此,很少邀请学生参加家庭晚宴的布劳德利教授,每逢圣诞节、复活节,都会邀请这个孤身求学的中国小伙子来家里吃饭,“我常常感觉他把我当成他的第三个儿子。”王昊翔回忆起那段日子,脸上充满了温暖的感激之情。
布劳德利教授不仅将王昊翔领上了科研之路,更滋润了他年轻的心灵,这也是后来王昊翔选择到高校当教师的重要原因,王昊翔说:“布劳德利教授真诚地帮助他的每一位学生,这一点不仅改变了我的命运,更让我受益终生,因此,当我择业时也选择了去高校担任教师,我希望自己也能成为像他一样的人,能够在年青人的成长路上给他们一点帮助。”
如今,王昊翔的从教梦想已经悄然舒展,如同他的导师一样,王昊翔开始提携指导着他的学生们,当记者询问这位年轻人今后有什么奋斗目标时,王昊翔依然是呵呵地笑着说:“没什么哦,做老师并做一名好老师!”
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从王昊翔的笑意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位年轻学人的纯粹与成长。